灰(hui)水籺(xie),類似于粽子,茂名的(de)灰(hui)水籺(xie),堿水味(wei)比較重(zhong),而且堿水就(jiu)地取材,利用(yong)(yong)火燒后(hou)的(de)秸(jie)稈灰(hui)制作堿水。然(ran)后(hou)用(yong)(yong)粽葉包裹浸泡過的(de)糯(nuo)米,就(jiu)成了灰(hui)水籺(xie),大的(de)灰(hui)水籺(xie)有十斤重(zhong)。
一(yi)、年廿九晚上,在一(yi)個(ge)大竹(zhu)筐里鋪上干凈(jing)濾布,將家里燒黃豆(dou)秸稈時留(liu)下的灰倒在上面,然后倒進清(qing)水浸泡過濾。
二(er)、過濾出的第一(yi)盆金黃色的豆灰水(shui)。
三、用豆灰水浸泡糯(nuo)米一夜,糯(nuo)米的(de)顏色(se)由米白變成微黃。
四(si)、大年(nian)三(san)十早上(shang),將籺葉(xie)(箬竹(zhu)葉(xie))放入(ru)大鐵鍋煮過(guo)后(hou)撈出(chu)用(yong)清水浸泡、清洗。
五、家里種的箬竹(zhu)。
六、將(jiang)用來捆扎灰(hui)水(shui)籺(xie)的勒古帶(學(xue)名(ming)香(xiang)露(lu)兜)和(he)箬(ruo)竹葉(xie)一同煮過后(hou)清洗。
七、以前家(jia)鄉常(chang)有人種來當籬笆用(yong)、現在已很少見(jian)的香(xiang)露兜。
八(ba)、用剪刀(dao)修剪箬竹葉的頭尾(wei)。
九(jiu)、費(fei)時煩瑣的準備工(gong)作總(zong)算做好了(le),開(kai)始包灰水籺。
十、包(bao)好(hao)的灰水籺。灰水籺和(he)古粽(zong)籺的外形(xing)主要區別:灰水籺包(bao)得纖(xian)細苗條(tiao)一些。
十一(yi)、將包(bao)好(hao)的灰水籺(xie)放(fang)進大鐵鍋,倒(dao)進過濾出來(lai)的豆灰水,水剛好(hao)浸過灰水籺(xie)。
十二(er)、在灶膛(tang)(tang)里的(de)火燒旺后,將(jiang)家里最粗(cu)大的(de)木柴放進灶膛(tang)(tang)里,進行做灰(hui)(hui)水籺的(de)主要工序——煮灰(hui)(hui)水籺。其間(jian),鍋里的(de)豆灰(hui)(hui)水燒得過少了,要及時(shi)補充(chong)。
十三、在煮了(le)四五個小(xiao)時(shi)后,為了(le)使(shi)每條灰(hui)水(shui)籺(xie)都熟透、熟得均勻(yun),要將(jiang)泡在底下的(de)灰(hui)水(shui)籺(xie)撈起放到上面,將(jiang)上面的(de)灰(hui)水(shui)籺(xie)放到底下。這(zhe)時(shi)鍋里已經散發出濃(nong)郁的(de)兒時(shi)就熟悉(xi)的(de)灰(hui)水(shui)籺(xie)獨有(you)的(de)清香了(le)。
十四、在煮了(le)六個鐘頭(tou)左右后,灰水(shui)籺終于大功告(gao)成,可以出鍋了(le)。
十五、出鍋(guo)裝在鋼盆里的灰水籺。
十(shi)六、撕開(kai)籺(xie)葉(xie)的第一條灰(hui)(hui)水(shui)(shui)籺(xie):色澤金黃、搖搖欲折,散發著箬竹葉(xie)、香(xiang)露兜、黃豆灰(hui)(hui)水(shui)(shui)熬煮后(hou)的獨有植物清香(xiang),令人(ren)胃(wei)口大(da)開(kai)。
十(shi)七、一直在旁候著的(de)侄(zhi)兒看到灰水籺(xie)出鍋了,也(ye)不等煮黃糖漿(jiang)了,蘸上白糖就(jiu)迫不及待的(de)開吃了。
十八、侄兒(er)吃得津津有味
十(shi)九、侄兒(er)吃(chi)了3條(tiao)還吃(chi)得興(xing)致勃勃、食(shi)欲不(bu)減,可見(jian)灰水籺(xie)“多吃(chi)不(bu)膩”的美名并非虛(xu)傳。
二十、蘸黃糖漿(jiang)吃,則更能增添灰(hui)水(shui)籺(xie)軟糯香(xiang)甜(tian)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