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精神是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抗戰期間在重慶親自培育締造,無數革命志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實踐了的一種偉大精神,她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其內容具有強烈的廉政文化內涵,影響和教育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博(bo)物(wu)館(guan)是在整合紅(hong)巖(yan)革(ge)命(ming)(ming)紀(ji)念(nian)館(guan)和歌樂山革(ge)命(ming)(ming)紀(ji)念(nian)館(guan)資源的基(ji)礎上(shang)成(cheng)立的紀(ji)念(nian)性歷史博(bo)物(wu)館(guan),并通過連(lian)點成(cheng)線,強化對全(quan)市革(ge)命(ming)(ming)文(wen)物(wu)資源的整合、保護、利用。于2007年(nian)1月19日(ri)正(zheng)式掛牌成(cheng)立,1997年(nian)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ding)為全(quan)國百個愛國主義教(jiao)育示范基(ji)地。
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成立之初的館藏文物、照片及資料總計不過2萬件,其中一級文物25件、二級文物44件、三級文物661件。通過五年的努力,該博物館擴展文物征集渠道,加大文物征集資金投入,使該館館藏文物、照片及資料的總數達到10萬余件,新征集的7大類3000余件文物被評定為三級以上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達202件、二級文物達264件、三級文物達2141件、上級字畫265件(套)。館(guan)內現有(you)館(guan)藏(zang)文物874件,重要歷(li)史資料(liao)(liao)(含(han)歷(li)史文獻(xian)、檔案(an)資料(liao)(liao))1500余(yu)(yu)份,《新(xin)華日報(bao)(bao)》、《群眾》周(zhou)刊(kan)等(deng)當年的報(bao)(bao)刊(kan)20余(yu)(yu)種844本(含(han)合訂本和少量影印本),當年新(xin)華日報(bao)(bao)館(guan)、三聯書(shu)(shu)(shu)店等(deng)報(bao)(bao)館(guan)、書(shu)(shu)(shu)店、出版社出版發(fa)行的進(jin)步書(shu)(shu)(shu)籍1119冊,歷(li)史圖片2600余(yu)(yu)幅(fu)。
重慶紅(hong)巖革命歷(li)(li)史博(bo)物(wu)館基本陳列(lie)展館內有:紅(hong)巖魂展覽,千秋紅(hong)巖—中共中央(yang)南方局(ju)歷(li)(li)史暨文物(wu)陳列(lie)展,中國民(min)主黨派歷(li)(li)史陳列(lie)展。
重(zhong)慶紅巖革(ge)命歷史博物館復原陳列展館內(nei)有(you):渣滓(zi)洞監獄關(guan)押(ya)烈士展覽(lan),白公館烈士展覽(lan),和(he)平的(de)曙光—重(zhong)慶談判(pan)紀實,八辦(ban)主(zhu)題展覽(lan)。
重慶(qing)(qing)紅巖革(ge)命歷史博物館(guan)虛擬展覽展館(guan)內有:重慶(qing)(qing)紅巖聯(lian)線文(wen)化發展管理中心(xin)全景漫游展示,紅巖革(ge)命紀念(nian)館(guan)—展廳(ting),重慶(qing)(qing)紅巖革(ge)命紀念(nian)館(guan)。
重慶紅(hong)巖革命(ming)歷(li)史(shi)博物館的(de)展(zhan)(zhan)(zhan)覽交流活動有:“民族脊梁學界楷模(mo)—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展(zhan)(zhan)(zhan)覽,“黨之元老人民公仆(pu)—董(dong)必武誕辰130周年生平(ping)展(zhan)(zhan)(zhan)”,陜西銅川“照金精神”展(zhan)(zhan)(zhan)。
乘(cheng)坐210路(lu)(lu)、215路(lu)(lu)、219路(lu)(lu)、261路(lu)(lu)、262路(lu)(lu)、318路(lu)(lu)、410路(lu)(lu)、501路(lu)(lu)、503路(lu)(lu)、808路(lu)(lu)、觀光(guang)巴士t073路(lu)(lu)至紅巖村站下車。
愛潑斯坦在重慶從事新聞工作期間的相關證件:
愛潑斯(si)坦(tan),男,波蘭裔猶太人。1938年(nian)(nian)參加“保衛(wei)(wei)中國(guo)同盟”,1940年(nian)(nian)初任職于設在重慶(qing)的國(guo)際(ji)廣播(bo)電臺。1941年(nian)(nian)夏返香港(gang),在“保衛(wei)(wei)中國(guo)同盟”工作的同時幫(bang)助八路軍駐(zhu)香港(gang)辦事處翻譯英文資料。1942年(nian)(nian)回到重慶(qing)擔任美國(guo)聯合(he)勞動新聞社記(ji)者(zhe)(zhe)。圖(tu)為(wei)愛潑斯(si)坦(tan)的外籍新聞記(ji)者(zhe)(zhe)注冊(ce)證和美國(guo)戰地記(ji)者(zhe)(zhe)居(ju)住證。2002年(nian)(nian)愛潑斯(si)坦(tan)在北京(jing)捐贈。
江竹筠給譚竹安的信:
江(jiang)竹筠給譚竹安的信,22.3厘米(mi)×15厘米(mi),1頁便簽紙,鋼筆(bi)書寫,舊、完整。便簽左(zuo)(zuo)上角印有(you)一煙(yan)(yan)盒(he),煙(yan)(yan)盒(he)左(zuo)(zuo)邊寫有(you)“香味純和皆(jie)大歡喜”八(ba)個字(zi),煙(yan)(yan)盒(he)右邊寫有(you)“吉而喜牌美(mei)國名(ming)煙(yan)(yan)”八(ba)個字(zi),煙(yan)(yan)盒(he)下面寫有(you)“通用股份有(you)限公司總經理”11個字(zi)。1948年1月(yue),江(jiang)竹筠愛人彭云梧(wu)在奉節竹園鎮戰(zhan)斗中(zhong)犧牲,她(ta)回(hui)重慶向川東臨委報(bao)告,組織上原決定讓她(ta)留(liu)下,但她(ta)不(bu)顧喪夫別子的悲痛,于1948年2月(yue)重返萬縣(xian),參加萬縣(xian)工(gong)作(zuo)。此信是在萬縣(xian)時寫給竹安弟的信。
羅世文給羅漢材的信:
羅(luo)世(shi)文給羅(luo)漢材的信。21厘米×18.2厘米,2頁便簽紙,鋼(gang)筆書寫,紙張已(yi)發(fa)黃、陳(chen)舊,信紙中(zhong)有(you)破洞,是羅(luo)世(shi)文寫給侄兒羅(luo)漢才的一封信。
車耀先主辦的刊物《圖存》:
26.3厘(li)米×18.7厘(li)米,紙質(zhi)文物,舊,紙張發(fa)黃,邊(bian)緣皮損。1936年車耀先烈(lie)士(shi)創(chuang)辦的救亡刊(kan)(kan)物《大(da)聲(sheng)周刊(kan)(kan)》,其主(zhu)導思想是“反對內戰(zhan),抗日救亡”,由于特務幾(ji)次(ci)查(cha)封停刊(kan)(kan),1937年7月烈(lie)士(shi)將《大(da)聲(sheng)周刊(kan)(kan)》改名為(wei)《圖(tu)存》。捐(juan)贈(zeng)者:中共石(shi)屏縣(xian)委黨史(shi)資料(liao)征集辦公(gong)室捐(juan)贈(zeng)給重(zhong)慶歌樂(le)山烈(lie)士(shi)陵園收藏(zang)。
許曉軒獄中寄愛人姜綺華的信:
許曉軒獄中寄愛人姜綺(qi)華的(de)信。20厘米(mi)×16.3厘米(mi),一頁24開(kai)筆(bi)記本(ben)紙(zhi),鋼筆(bi)書寫(xie)(xie),正反兩面(mian)均寫(xie)(xie)有內容。1947年(nian)(nian)4月15日,關押在白公館的(de)許曉軒獄帶出(chu)信給妻(qi)子(zi)姜綺(qi)華,談到自(zi)己(ji)常年(nian)(nian)在外工作,對家(jia)庭(ting)關心不(bu)夠,讓妻(qi)兒吃了不(bu)少苦頭,表(biao)達自(zi)己(ji)的(de)歉疚,并請妻(qi)子(zi)“少把希望放(fang)在我身上(shang)吧,因為我是身不(bu)由己(ji)的(de)人”。捐(juan)贈者:1965年(nian)(nian),姜綺(qi)華捐(juan)贈給重慶歌樂(le)山烈士陵(ling)園收藏(zang)。
1955年,重(zhong)慶市開(kai)始籌建“八(ba)路軍重(zhong)慶辦事處革命(ming)紀念館”。
1958年5月1日,紅(hong)巖革命紀念館在紅(hong)巖村原八路軍(jun)重(zhong)慶辦事處舊址建成開放。
1959年(nian),董必武為紅(hong)巖革(ge)命紀念(nian)館(guan)(guan)題寫“紅(hong)巖革(ge)命紀念(nian)館(guan)(guan)”、“曾家(jia)巖分館(guan)(guan)”館(guan)(guan)名(ming)。
1963年,重慶中(zhong)美合作所集中(zhong)營美蔣(jiang)罪行(xing)展覽館(后更名為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nian)館)在中(zhong)美合作所暨(ji)軍(jun)統重慶集中(zhong)營舊(jiu)址建成開放。
1986年,在(zai)原“一一·二七”烈士(shi)紀念碑(bei)址(zhi)上,歌樂山(shan)烈士(shi)陵園大型(xing)紀念群(qun)雕落成,鄧(deng)穎超撰《烈士(shi)群(qun)雕銘》。
1993年,重(zhong)慶歌(ge)樂(le)山烈(lie)士(shi)陵園管理處增掛“重(zhong)慶歌(ge)樂(le)山革命紀念(nian)館”館名。主(zhu)要包括(kuo)白(bai)公館看(kan)守所舊(jiu)址(zhi)、渣滓洞看(kan)守所舊(jiu)址(zhi)、“一一·二七(qi)”死難(nan)(nan)烈(lie)士(shi)之墓(mu)、大型群雕《浩氣長存》、紅巖魂陳列館、松(song)林坡楊虎城將軍殉難(nan)(nan)地等文物遺址(zhi)及景點。
2001年,紅(hong)巖革命紀念館與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資源整合、聯合運作。
2007年1月19日,紅巖革(ge)命(ming)(ming)紀(ji)念館、重慶歌樂山革(ge)命(ming)(ming)紀(ji)念館資源整合,建立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同時(shi)加掛“紅巖革(ge)命(ming)(ming)歷史博物(wu)館”牌子(zi)。
2008年3月26日起(qi),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開始對市民(min)免費(fei)開放,平(ping)均每年接(jie)待觀眾(zhong)650萬人次。
2010年12月(yue),經(jing)重(zhong)(zhong)慶市(shi)文(wen)改領導小組批準,成立重(zhong)(zhong)慶紅巖文(wen)化(hua)(hua)產業(ye)集團(下轄5個公司),從而形成了公益性文(wen)化(hua)(hua)事業(ye)和經(jing)營性文(wen)化(hua)(hua)產業(ye)相互(hu)促進、共同發展(zhan)的(de)格局。
2011年,中國(guo)民主黨派歷(li)史陳列館(guan)對外開(kai)放并(bing)劃轉紅(hong)巖(yan)聯線。
2020年3月19日,重慶紅巖(yan)革命歷史博物(wu)館(guan)經(jing)上級(ji)主(zhu)管部門(men)同意,紅巖(yan)博物(wu)館(guan)景區逐步恢復開放露天場所。
1956年,“八路軍重慶辦事處革命舊(jiu)址”被公布為四川省(sheng)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紅巖革(ge)命紀念館(guan)被國(guo)(guo)務院公布為第一批(pi)全國(guo)(guo)重點文物保護單(dan)位(wei)。
1988年,重慶歌樂山(shan)烈(lie)士陵(ling)園(yuan)管理處(chu)被評(ping)為全國重點文物(wu)保(bao)護單位。
1996年,紅(hong)巖革(ge)命紀念(nian)館和重慶歌(ge)樂(le)山革(ge)命紀念(nian)館被授(shou)予“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jiao)育基地”。
1997年(nian),紅(hong)巖革命紀念(nian)館(guan)和重(zhong)慶歌樂(le)山(shan)革命紀念(nian)館(guan)分別被授予“全國愛(ai)國主(zhu)義教育示范基地”。
1994年,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被國家文物(wu)局評為“全國社會(hui)教育優(you)秀基地”。
1999年,歌(ge)樂山革命紀念館被評(ping)為(wei)“全(quan)國精神(shen)文明(ming)建(jian)設(she)工(gong)作先進單位”,紅(hong)巖魂廣場(chang)落成。
2000年(nian),紅巖革命紀念(nian)館新館建設竣工(gong),歌樂山革命紀念(nian)館榮記集(ji)體一(yi)等功。
2001年桂園、中(zhong)(zhong)共代(dai)表團駐地、《新華日報(bao)》民(min)生(sheng)路(lu)營(ying)業(ye)部(bu)舊址被公(gong)布(bu)為第五(wu)批全國(guo)重(zhong)點文物保護單(dan)位(wei);《“紅(hong)巖魂”形(xing)象報(bao)告展演》榮獲(huo)中(zhong)(zhong)宣部(bu)“五(wu)個一”工程(cheng)獎(jiang)。
2005年,“全國統(tong)一戰(zhan)線傳統(tong)教育基地”在(zai)紅巖革命(ming)紀念館掛(gua)牌。
2006年(nian),馮玉(yu)祥舊(jiu)居、郭沫若舊(jiu)居、陳獨秀舊(jiu)居加盟紅(hong)巖(yan)聯線;重慶紅(hong)巖(yan)革命(ming)歷史博(bo)物館經(jing)評選列為(wei)“2006年(nian)中國紅(hong)色(se)旅游景區”。
2009年,重慶紅(hong)巖革命歷史博物館被授予第一批全(quan)國(guo)廉政教育基(ji)地、“重慶市科普基(ji)地”。
2009年3月(yue)25日,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guan)被授(shou)予(yu)第二批全國文明風景旅(lv)游區稱號。
2010年(nian)10月27日(ri),重慶紅(hong)巖革命歷史(shi)博物館正(zheng)式被授予“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稱號。
2011年(nian)6月16日,重慶紅巖聯(lian)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重慶紅巖革(ge)命(ming)歷史博(bo)物館)榮獲2010年(nian)全(quan)國(guo)紅色(se)旅(lv)游先(xian)進集體稱號。
2012年(nian),重慶(qing)紅(hong)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升(sheng)級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3年,中國(guo)民主(zhu)黨派歷(li)史陳列館被評為全國(guo)重點(dian)文物保護單位(wei)。
2016年(nian),重慶紅(hong)巖革命紀(ji)念(nian)館入選“我最向往的黨史紀(ji)念(nian)地”候選名單。
2017年12月6日,紅巖革命(ming)歷史(shi)博物館(guan)被國(guo)家教(jiao)育(yu)部正式命(ming)名(ming)為全國(guo)“中小(xiao)學生(sheng)研學實(shi)踐教(jiao)育(yu)基地”。
2018年,重慶紅巖革命(ming)歷史博(bo)物館入選全國中小學生(sheng)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0年(nian)5月(yue),重慶紅巖(yan)革命歷史博物(wu)館被重慶市文(wen)物(wu)局、重慶市博物(wu)館協會評為“2020年(nian)抗疫期間優(you)秀網上博物(wu)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