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yi)彩貼剪紙作品多層次(ci)、多色彩、大(da)紅大(da)綠、抽象、變異、花而不繁,艷而不俗。
1、旬(xun)邑彩貼剪紙(zhi)作(zuo)(zuo)者首先注重作(zuo)(zuo)品(pin)表現意念和(he)內涵。不重神(shen)態(tai),不講人物比例,也不講視角三維效果(guo),在富麗華貴上做文章。
2、旬邑彩貼剪(jian)紙,人物(wu)形(xing)象飽滿,眼目夸(kua)張,形(xing)態詭譎,基調浪(lang)漫。
3、旬(xun)邑彩貼剪紙,從整(zheng)體(ti)上看去,給人(ren)以激昂的(de)情緒遠(yuan)古的(de)遐想,有健康、樸實、喜(xi)慶之(zhi)感。
4、旬(xun)邑(yi)彩貼剪紙風格獨特,講究對稱(cheng),陰陽和諧,天人合一。
5、旬邑彩貼剪紙,同時配(pei)有相應的歌謠,給人以明目(mu)清淅等特征。
旬邑彩貼剪紙內容以人物、動物、花卉、民俗、民歌、宗教信仰為題材,以富麗堂皇、神秘詭譎、浪漫夸張的手法,采用剪、貼、襯三種工藝把彩色紙粘拼,剪紙的(de)畫面可大可小,其最大尺(chi)幅達4米以上,而(er)且每一(yi)幅(fu)作品都(dou)有相對應的(de)歌謠。剪(jian)紙(zhi)(zhi)藝(yi)人在剪(jian)紙(zhi)(zhi)時(shi),一(yi)邊創作一(yi)邊唱(chang),其內容多(duo)為當地(di)民(min)間流傳的(de)戲曲故事(shi)、神仙傳說等。
1、傳統作品
《剪花娘(niang)子》、《三公主坐(zuo)云端(duan)》、《老來上神(shen)歸山去》、《手提(ti)仙桃四兩半》、《娘(niang)娘(niang)婆,逗兒哥(ge)》等。
2、民俗作品
《江娃(wa)拉馬梅香騎(qi)》、《空空樹(shu)》、《十(shi)二(er)月花》、《一樹(shu)梨花靠粉墻》等。
3、抗戰作品
《南邊來了(le)馬(ma)隊啦》、《背槍打日本(ben)》、《不(bu)到東京坐牢宰(zai)相》等。
旬邑彩貼剪紙1992年榮獲第二屆民族文化博(bo)覽會特別獎;1994年(nian)榮獲文化部民間(jian)美術(shu)一絕大展金(jin)獎。旬邑(yi)彩貼剪紙也已被(bei)列入市級(ji)第一批(pi)非遺(yi)(yi)保護(hu)(hu)名(ming)錄(lu),省級(ji)第二批(pi)非遺(yi)(yi)保護(hu)(hu)名(ming)錄(lu),國家級(ji)非遺(yi)(yi)保護(hu)(hu)名(ming)錄(lu)。
旬(xun)邑剪紙(zhi)相(xiang)傳(chuan)(chuan)起(qi)源于(yu)漢代,主要流傳(chuan)(chuan)于(yu)陜(shan)西省關中地區(qu)最北部旬(xun)邑縣(xian)境(jing)內的中塬張(zhang)洪(hong)鎮(zhen)(zhen)、太村鎮(zhen)(zhen)、職田鎮(zhen)(zhen)和赤道鄉(xiang)等地。
旬邑剪紙自宋末清初經歷了較曲折的發展道路,逐步走向成熟,由單色剪紙(zhi)發展演變為彩貼剪紙(zhi)。
抗戰(zhan)初(chu)期,旬邑(yi)彩貼剪紙伴隨(sui)著歌謠起到(dao)了宣傳和向導作用,有力地(di)配合(he)了陜甘(gan)寧邊(bian)區人民的(de)抗戰(zhan)斗志(zhi)。
全國解放后,在(zai)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xia),在(zai)當地文化藝術(shu)工作者的積極輔導和挖掘整理(li)下(xia),旬邑彩貼剪紙不斷(duan)走(zou)向鼎(ding)盛(sheng)時(shi)期,上世(shi)紀80年代,在對全(quan)縣剪紙進行普查整理(li)的基礎(chu)上,舉辦彩(cai)貼剪紙培(pei)訓班16期,培養了500多人(ren)次的(de)彩(cai)貼剪紙傳(chuan)承人(ren)和藝人(ren),收集作品1630種6000余件(jian)。
庫淑蘭,女,出生于1920年農歷10月(yue)22日-2004年(nian)11月,陜西省旬邑縣赤道鄉王(wang)村人。庫淑蘭承(cheng)師(shi)于她母親,12歲(sui)開始學彩(cai)貼剪紙(zhi),其彩(cai)貼剪紙(zhi)風格(ge)獨樹(shu)一幟(zhi),代表作有《剪花娘子》、《江娃拉(la)馬梅(mei)香騎》、《空(kong)空(kong)樹(shu)》、《一樹(shu)梨花靠粉(fen)墻(qiang)》、《十二(er)月花》等。1986年—1988年(nian)其作品(pin)先后隨旬邑民間(jian)剪紙在西安(an)美術(shu)家畫(hua)廊和(he)中(zhong)國(guo)美術(shu)館(guan)展(zhan)出,并被專業人員(yuan)收藏。《中(zhong)國(guo)婦女》(英文版)和(he)《漢聲》19期上發表與(yu)介紹,1989年,庫淑蘭(lan)用自(zi)己的(de)創(chuang)作贏來了(le)全國23個省、市(shi)的有關專家學(xue)者、民間藝術工作者前來考察、學(xue)習。1992年第(di)二(er)屆中國民(min)族文化博(bo)覽會民(min)間美術大展(zhan)中她的剪紙獲特別獎。1994年(nian),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zhan)中庫淑蘭剪紙榮獲文化(hua)部頒發的(de)金(jin)獎。1995年(nian),世界(jie)婦(fu)女代表大會(hui)在(zai)北京(jing)召開,庫(ku)淑蘭剪紙應邀在(zai)中央美術學(xue)院陳列(lie)館展(zhan)出。1996年,庫淑蘭被聯合國(guo)教科文組織命(ming)名為“民(min)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7年《剪花娘(niang)子(zi)》(上下冊)由臺灣漢聲雜志出版和(he)編輯發行,同時,在臺北(bei)舉辦“庫淑蘭剪紙展覽(lan)”。同年,庫淑蘭應邀赴香港參加(jia)中(zhong)國民間傳統藝術節做剪紙表演(yan)、和(he)相關學術講座活(huo)動。1998年湖南美術出(chu)版(ban)社印(yin)刷出(chu)版(ban)了《庫淑(shu)蘭》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