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nian)前,一個古老(lao)的(de)西非國(guo)家失(shi)去(qu)了自己幾乎(hu)全部的(de)珍寶,也失(shi)去(qu)了獨立。
1897年2月(yue),英國軍隊攻(gong)破(po)貝寧王國(位于如今的尼日利亞境內)的王宮,擄走了大量(liang)古(gu)代珍寶(bao),其中包括(kuo)上(shang)千件精美而富有特色的青銅器(qi),總數則超過一萬(wan)件。
英軍將這批搶來的藝(yi)術品(pin)交(jiao)給英國(guo)(guo)(guo)外(wai)交(jiao)部,其中一部分被放入大(da)英博物(wu)館(guan)(guan),其余(yu)的則“分配”給其他(ta)多(duo)家英國(guo)(guo)(guo)的博物(wu)館(guan)(guan),如布(bu)里斯托(tuo)博物(wu)館(guan)(guan)、牛(niu)津大(da)學和劍橋(qiao)大(da)學的博物(wu)館(guan)(guan),以及霍尼曼博物(wu)館(guan)(guan)等(deng)。還有不少貝寧文物(wu)遠流至新西蘭、美國(guo)(guo)(guo)和日本等(deng)國(guo)(guo)(guo)。如今,這些文物(wu)分布(bu)在全(quan)世界(jie)160多(duo)家博物(wu)館(guan)(guan)中,其中以歐洲的博物(wu)館(guan)(guan)為主。
自上世紀60年(nian)代以來(lai),尼(ni)日(ri)利亞一再呼吁英國返還當年(nian)從(cong)貝(bei)寧掠走的(de)文物。在全球(qiu)范圍內,貝(bei)寧的(de)青銅器與希臘帕特農神廟的(de)埃爾金大理石雕,也一直是最受人們關注的(de)兩大國際流失文物案例。
目前看來,持續不斷(duan)的呼聲得到(dao)(dao)了一(yi)定程(cheng)度的回應——以上提到(dao)(dao)的部分博物(wu)館,已經(jing)從2020年(nian)開始,陸續返還(huan)了各自的部分館藏文物(wu)給(gei)尼日利亞,包括一(yi)批黃(huang)銅飾板、若干(gan)件青銅雕塑(su)等。
雖然(ran)與一個多世(shi)紀前被掠走(zou)的成千(qian)上萬件文(wen)物(wu)(wu)相比,回歸故土的文(wen)物(wu)(wu)依然(ran)寥寥無幾,但它(ta)顯示出(chu)一個積(ji)極的信號:全球(qiu)范(fan)圍(wei)內對帝國主(zhu)義(yi)和(he)(he)殖民(min)主(zhu)義(yi)的清(qing)算,和(he)(he)即使收(shou)效甚(shen)微也不(bu)屈不(bu)撓的努力。
縱觀歐洲(zhou)各大博物館中大批來自非洲(zhou)與亞洲(zhou)的文物,很自然(ran)會讓人聯(lian)想:還(huan)有(you)多少可以、應該被送回文物來源(yuan)國(guo)?貝寧青銅(tong)器的陸續(xu)回國(guo),是一個富(fu)有(you)深意的開始?還(huan)是一次無關(guan)全局的偶發?
今年被歸(gui)還給尼(ni)日利亞的貝寧青銅器
貝寧國(guo)寶的失落(luo)與(yu)回歸(gui)
擄掠如(ru)山倒(dao) 歸(gui)還如(ru)抽絲
2022年(nian)2月(yue),距(ju)離1897年(nian)那(nei)場(chang)血腥劫掠過去(qu)整整125年(nian)后,兩件珍貴的貝寧青銅雕塑(su)從英國回(hui)到了它們的故(gu)鄉(xiang)尼日利亞。
它(ta)們是一(yi)(yi)尊精美的青(qing)銅(tong)雞和一(yi)(yi)尊青(qing)銅(tong)國(guo)王頭像,此前一(yi)(yi)直(zhi)被收藏在英國(guo)的阿伯丁大學和劍橋大學耶穌學院(yuan)。
劍橋(qiao)大學耶(ye)穌學院1930年起就將這(zhe)只青(qing)銅公雞放置(zhi)在學院的(de)大禮堂中,稱其為(wei)“皇家祖傳(chuan)傳(chuan)家寶”。在劍橋(qiao)學生要求(qiu)歸還文物(wu)的(de)呼(hu)聲下,2016年,學院將這(zhe)只青(qing)銅公雞從大禮堂內撤出,并承諾討論它的(de)去向,最終決(jue)定還給尼(ni)日利(li)亞。
2021年(nian)11月,位(wei)于美國(guo)華盛頓的史密森尼(ni)國(guo)立(li)非洲(zhou)藝術博物(wu)館,撤下(xia)了21件(jian)原本(ben)正常(chang)展出(chu)的貝(bei)寧青銅(tong)器。館藏數據顯(xian)示(shi):該館共(gong)有38件(jian)貝(bei)寧文物(wu),其中一(yi)半已經確認是來(lai)自1897年(nian)英國(guo)殖民者的劫掠,其余(yu)的仍在進一(yi)步確認中。
“我們將全力兌現(xian)劫掠文物的回歸。”館長布萊(lai)肯伯格表(biao)示。
2021年10月,德(de)國(guo)與尼日(ri)利(li)亞(ya)簽署了一份(fen)備忘錄,將正式歸(gui)還(huan)現(xian)藏于德(de)國(guo)各大(da)博物(wu)館的(de)超過1100件貝寧(ning)文(wen)物(wu)的(de)工作提上日(ri)程,初步(bu)計劃(hua)也是在今年啟動(dong)第(di)一批文(wen)物(wu)的(de)歸(gui)還(huan),但目(mu)前(qian)還(huan)未(wei)見有相關實際(ji)工作的(de)報道。
2021年6月,著名的紐約大(da)都會博(bo)物館也宣布將(jiang)歸還3件貝(bei)寧(ning)銅器——兩件宮殿黃銅飾板和一件青銅人頭像——3件文(wen)物都來自私人藏家的捐贈。
現藏于大(da)英博物(wu)館的貝寧(ning)銅牌雕飾
最早做(zuo)出姿態(tai)的(de)是法(fa)(fa)國(guo):早在2018年3月(yue)(yue),法(fa)(fa)國(guo)總(zong)統馬(ma)克龍就曾(ceng)委托專(zhuan)家學(xue)者們起草一份關于(yu)歸還被(bei)法(fa)(fa)國(guo)掠走的(de)非(fei)洲(zhou)文化遺產的(de)建議報告(gao)。2021年11月(yue)(yue),26件貝寧文物從(cong)法(fa)(fa)國(guo)回到(dao)了它們的(de)故鄉。
據法(fa)新(xin)社報(bao)道,撰寫法(fa)方報(bao)告的兩名學者還不忘特別(bie)提及:大(da)英博物(wu)館收藏了約(yue)900件貝寧(ning)青(qing)銅器,卻在歸還文物(wu)方面遲遲不肯響應(ying),就像“把頭(tou)埋在沙子里的鴕(tuo)鳥”。
在(zai)巴黎,還有(you)一座(zuo)名氣(qi)無(wu)法與(yu)盧浮宮或大(da)英博(bo)(bo)物(wu)館(guan)媲美、但同樣收藏有(you)大(da)量劫掠自非洲的藝術(shu)精品的博(bo)(bo)物(wu)館(guan)——蓋·布朗利博(bo)(bo)物(wu)館(guan)。它于2006年落成,以展(zhan)示非洲、美洲、大(da)洋洲和亞洲等(deng)歐洲以外地區原始(shi)藝術(shu)為主(zhu)。
由于這座博物館是在當時任(ren)法國(guo)總(zong)統的(de)(de)雅(ya)克(ke)(ke)·希(xi)拉克(ke)(ke)大力倡導下落成的(de)(de),因此(ci)后來更(geng)名為“蓋·布朗利-雅(ya)克(ke)(ke)·希(xi)拉克(ke)(ke)博物館”,館內(nei)藏有(you)超(chao)過7萬件來自非洲的(de)(de)藝術品。
據統計,90%以上值得收(shou)藏的(de)非洲(zhou)藝術品,都散落在歐洲(zhou)各大博(bo)物館和(he)美(mei)術館以及私人藏家手中。
關(guan)于貝寧(ning)文物的(de)(de)最(zui)新消息,是本月初(8月8日)倫敦的(de)(de)霍尼曼博物館(guan)正式(shi)宣布將歸還72件貝寧(ning)文物,其中包括精美的(de)(de)青銅人像、青銅雞、雕(diao)花槳板、草編籃和團扇(shan)等。
但(dan)館(guan)方并未提供有關這些文物(wu)具體何(he)時回(hui)歸的詳(xiang)細時間表(biao),而是表(biao)示在將(jiang)其所有權歸還尼(ni)日利(li)亞后(hou),尼(ni)日利(li)亞也同(tong)意其中部分文物(wu)可繼續以“租借(jie)”的形(xing)式留在霍尼(ni)曼博物(wu)館(guan),以供展示與研究。
尼(ni)日利(li)亞正在(zai)努力恢(hui)復其所剩無幾(ji)的(de)文(wen)物(wu)館(guan)藏,德國已承諾將(jiang)在(zai)昔日的(de)貝(bei)(bei)寧(ning)王(wang)宮(gong)附近建(jian)造一(yi)座新的(de)博物(wu)館(guan)——埃多西非藝術博物(wu)館(guan),用以收藏貝(bei)(bei)寧(ning)的(de)文(wen)物(wu),預(yu)計將(jiang)于2025年在(zai)貝(bei)(bei)寧(ning)市開放。
著名(ming)的埃爾金大理石雕之爭
詩(shi)人拜倫將憤怒寫入名篇
在過去的(de)十年里,要(yao)求遣(qian)返文物——尤其是(shi)來自非洲的(de)文物——的(de)呼(hu)(hu)聲(sheng)越(yue)來越(yue)高。這一呼(hu)(hu)聲(sheng)長期存在,對相(xiang)關問題的(de)思(si)考(kao)也良久(jiu)且多。
埃及著(zhu)(zhu)名(ming)考(kao)古學家(jia)扎西·哈瓦斯(si),多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呼(hu)吁: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著(zhu)(zhu)名(ming)的(de)(de)羅塞塔石碑給(gei)埃及。這一舉世聞名(ming)的(de)(de)重(zhong)要文(wen)物,200多年前由拿(na)破(po)侖手下的(de)(de)軍官在挖(wa)掘工事時(shi)發(fa)現(xian),后來落入英國(guo)手中(zhong),成為大英博物館的(de)(de)鎮(zhen)館之寶。
2004年(nian)3月26~27日,惠特(te)(te)尼·R·哈里斯(si)全球法(fa)律研(yan)究(jiu)所(suo)主辦的第(di)四屆(jie)年(nian)度學(xue)術(shu)研(yan)討(tao)會(hui),主題為“帝國主義、藝(yi)術(shu)與文物返還”。美國芝加哥藝(yi)術(shu)博物館館長(chang)詹姆斯(si)·庫諾(nuo)、土耳其(qi)首任文化部長(chang)塔拉(la)特(te)(te)·哈爾曼以(yi)及來自(zi)斯(si)坦(tan)福大學(xue)、劍橋大學(xue)等(deng)高(gao)校的頂級業內專家(jia)們參加了此次會(hui)議。
《帝(di)國主義、藝(yi)術與文物(wu)返還》
專家們深入研究(jiu)會議(yi)主題并發表的論(lun)文(wen)最后集結成同名著(zhu)作,中文(wen)版(ban)2011年由(you)譯文(wen)出版(ban)社出版(ban),中國國家文(wen)物局副局長宋新潮(chao)為該書撰(zhuan)寫了中文(wen)版(ban)序。
“這(zhe)是一(yi)張很(hen)長的(de)清單……類似的(de)例子數以千計。盧浮宮(gong)和(he)法國其他博物館里充斥著拿破侖(lun)軍隊在北方和(he)意(yi)大利行動中(zhong)掠獲(huo)的(de)繪畫和(he)雕刻品(pin),以及數量巨(ju)大的(de)古代藏品(pin)……”斯坦福法學教(jiao)授約(yue)翰·亨利·梅里曼(man)在書中(zhong)寫道。
其中,“埃爾(er)金大(da)理(li)石(shi)雕”是最著名的例子。這些(xie)精美(mei)的石(shi)雕原(yuan)本位(wei)于(yu)希臘(la)舉世聞名的古跡帕特農神(shen)廟中。19世紀初,時任英(ying)國(guo)(guo)駐奧斯曼帝國(guo)(guo)(希臘(la)20世紀初的的宗主國(guo)(guo))大(da)使的英(ying)國(guo)(guo)貴族埃爾(er)金勛(xun)爵,以搶(qiang)救和(he)保(bao)護神(shen)廟為(wei)借口(kou),獲得了奧斯曼政府的特許——“拿走任何(he)帶有銘刻或雕像(xiang)的石(shi)頭”。
隨后(hou)十年間,埃爾金不遺余力(li)地拆走了帕特(te)農神(shen)廟大(da)量精美的大(da)理石雕,運回英國。
一生熱(re)愛(ai)希臘并投身希臘民族(zu)解放運動的著名詩(shi)人(ren)拜倫,得知(zhi)埃爾金的做法后憤怒不(bu)已,其在經典長詩(shi)《恰(qia)爾德·哈羅(luo)德》中痛陳:
“……你的(de)墻壁(bi)被(bei)毀損,破碎的(de)神龕被(bei)帶(dai)走而這雙不列顛(dian)的(de)手,本來的(de)責任是守護這些再不能修復的(de)遺(yi)產我詛咒(zhou)它們被(bei)帶(dai)離(li)故土的(de)時(shi)刻……”
這批精美(mei)的(de)(de)古希(xi)臘大理(li)(li)石雕,自此(ci)成為(wei)大英博物館最著名也最富爭(zheng)(zheng)議的(de)(de)藝術陳列,而英國(guo)與希(xi)臘,從官方到民間,為(wei)此(ci)已爭(zheng)(zheng)吵多(duo)年,目前看來(lai),英國(guo)暫(zan)沒有(you)歸還(huan)這批大理(li)(li)石雕的(de)(de)意愿。
有(you)專家們提到財產法(fa)的一個通用原則:如(ru)果法(fa)律發生(sheng)了變化(hua),之(zhi)前(qian)的合法(fa)交易仍然合法(fa)。而直到20世紀,侵略(lve)性的藝術掠奪仍然不(bu)違反國際(ji)法(fa)。
還有(you)博物(wu)館(guan)(guan)方面(mian)專(zhuan)家特地提(ti)到(dao)了“文(wen)物(wu)分(fen)成”這(zhe)一過去曾流(liu)行的(de)做(zuo)法(fa)——外國考(kao)古隊和文(wen)物(wu)來(lai)源國分(fen)配發掘出土(tu)的(de)文(wen)物(wu)。“在國際考(kao)古界(jie),文(wen)物(wu)分(fen)成曾是(shi)一種長期(qi)存在的(de)做(zuo)法(fa),也是(shi)歐美博物(wu)館(guan)(guan)獲得(de)藏(zang)品的(de)重要方式(shi)。”但自20世(shi)紀中葉以來(lai),文(wen)物(wu)分(fen)成的(de)做(zuo)法(fa)走向衰(shuai)落,背后原因(yin)一目了然:文(wen)物(wu)大國紛(fen)(fen)紛(fen)(fen)出臺(tai)法(fa)律,嚴格限制本國的(de)出土(tu)文(wen)物(wu)離境。
部分專家(jia)為此(ci)呼吁重新實施文物(wu)分成的做法(fa),理由是(shi)“限制(zhi)正(zheng)當交(jiao)易只會滋(zi)生非法(fa)交(jiao)易。非法(fa)交(jiao)易只會刺激人們去掠奪和破壞(huai)考(kao)古證(zheng)據。”
事(shi)實上(shang),任何理性(xing)的關于合理處置藝術品或其他(ta)文物(wu)的討論(lun),都必(bi)然涉及競爭性(xing)原(yuan)則(ze)的取(qu)舍。從人性(xing)上(shang)講,相(xiang)關各方都更傾向于強調自己(ji)青睞(lai)的原(yuan)則(ze)的重要性(xing),并(bing)在(zai)解釋時有所偏袒。
正如人類學家、法律學者麥(mai)克勞克林(lin)所(suo)言:“文(wen)物的(de)返(fan)還過程(cheng)不(bu)得(de)不(bu)遭受關于文(wen)化、歷史(shi)以及所(suo)有權的(de)種種迥然不(bu)同的(de)理解方(fang)式所(suo)帶(dai)來的(de)影響(xiang)。”每個人都(dou)有自己(ji)的(de)立(li)場和出發(fa)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