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名由來
“深(shen)圳”的(de)地名,最早見于康熙《新安縣志》,是流經人民橋下(xia)的(de)那條深(shen)圳河而得名的(de)。
深圳歷史發展
1、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shen)(shen)圳是百(bai)越(yue)部(bu)族(zu)(zu)遠(yuan)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shen)(shen)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yu)的百(bai)姓,是百(bai)越(yue)部(bu)族(zu)(zu)的分支--"南越(yue)部(bu)族(zu)(zu)"。他(ta)們以捕(bu)魚、航海維(wei)生(sheng),甚少農(nong)墾。
2、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qin)始皇(huang)統一中國后,于公元前214年(nian)在嶺南(nan)設置了南(nan)海、桂林(lin)、象(xiang)郡三郡,謫徙50萬(wan)人開發。時(shi)屬南(nan)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hua)。
3、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shen)圳(zhen)市(shi)最早的(de)前身(shen)為(wei)(wei)寶安縣(xian)(xian)。寶安作為(wei)(wei)縣(xian)(xian)建制(zhi)始(shi)于(yu)公元331年(nian)(東晉(jin)咸和六年(nian))。朝(chao)廷置轄地六縣(xian)(xian)的(de)東官郡,轄地大概為(wei)(wei)今天的(de)深(shen)圳(zhen)市(shi)、東莞(guan)市(shi)和香港等范(fan)圍。郡治在寶安縣(xian)(xian)(南頭)。
宋朝時(shi)期(qi),深(shen)圳是南(nan)方海路貿易的重要(yao)樞(shu)紐,盛(sheng)產食鹽、香料(liao)。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zhu)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shen)圳境內設(she)立了(le)東莞(guan)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4、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shen)(shen)圳(zhen)市(shi)的前(qian)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nian),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并(bing)建縣治于南(nan)頭,轄地包括今(jin)天的深(shen)(shen)圳(zhen)市(shi)及香(xiang)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xie)、香(xiang)料和稻米為主。
5、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gong)元1842年(nian)7月(yue)至(zhi)1898年(nian)4月(yue)期間,中國清政(zheng)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nan)京(jing)條(tiao)約》、《北京(jing)條(tiao)約》和《展(zhan)拓香(xiang)(xiang)港(gang)界址專條(tiao)》,港(gang)島、九(jiu)龍和新界割讓、租借(jie)給英國。至(zhi)此,原(yuan)屬新安縣(xian)的3076平方公(gong)里土地(di)中,有1055.61平方公(gong)里脫(tuo)離(li)其管(guan)轄,深圳與香(xiang)(xiang)港(gang)從此劃境分(fen)治。
6、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dong)省(sheng)新安縣(xian)復稱寶安縣(xian),現址仍在南(nan)頭。
7、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zhan)爭時期,南頭淪陷,寶(bao)安縣政(zheng)府臨時遷(qian)往(wang)東(dong)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kou)聚居(ju)較多,工商業興旺,寶(bao)安縣治東(dong)遷(qian)至(zhi)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xu)。
8、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準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并賦予其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2004年,深(shen)圳(zhen)成為無農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