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峻補
凡補力較強,可在短期內發揮較大作用的藥物,稱為峻補。如人參有大補元氣,挽救虛脫之效,可治卒然氣脫及大失血后氣隨血脫的危證;又如鹿茸可峻補元陽虧竭等病證。
2、滋補
凡(fan)藥性滋膩(ni),補(bu)虛力佳,可治陰虛、血虧等病證的藥物,如(ru)熟地(di)黃、阿膠等均屬于(yu)滋補(bu)之品,故(gu)稱為滋補(bu)。
3、平補
包括藥(yao)性平和(he)、不寒不燥(zao),適(shi)(shi)用于一般(ban)虛損病(bing)證的藥(yao)物,如黨參、山藥(yao)等(deng);以(yi)及陰(yin)陽(yang)平補,適(shi)(shi)用于陰(yin)陽(yang)兩虛病(bing)證的藥(yao)物,如冤絲子、鎖陽(yang)、漳(zhang)羨黎等(deng),均屬于平補的范圍。
4、清補
包(bao)括藥性(xing)寒涼、補而(er)兼清,適用于(yu)虛而(er)有熱病證的藥物,如(ru)(ru)沙參、麥(mai)冬等;以及(ji)補而(er)不膩,適用于(yu)虛而(er)不任滋膩妨胃病證的藥物,如(ru)(ru)米仁、獲(huo)等等,均屬(shu)于(yu)清補的范圍。
5、溫補
凡藥性溫(wen)熱,補而(er)兼溫(wen),適(shi)用(yong)于虛而(er)有寒象的病癥的藥物,稱為溫(wen)補,如仙(xian)茅、仙(xian)靈(ling)脾等藥物。
一般指使用性質平和的食物進行補益,適用于普通人群中身體偏虛的人群,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如大多數的谷類、豆類食物、大多數的蔬菜水果及禽蛋肉乳等食品都具有不寒不熱、性質平和、滋補氣血、陰陽雙補等作用。
通常意(yi)義上的(de)(de)平補法有兩種(zhong)(zhong)含義:一種(zhong)(zhong)是(shi)應用不(bu)熱(re)不(bu)寒(han)、性(xing)質平和的(de)(de)食物,如(ru)多數的(de)(de)糧食、水(shui)果(guo)、蔬菜(cai),部分禽、蛋、肉(rou)、乳類(lei),其(qi)中(zhong)包括粳米、玉米、扁豆、白(bai)菜(cai)、鵪鶉、豬肉(rou)、牛奶等。
另一種是應用既能補氣,又能補陰或既能補陽又能補陰的食物,如山藥、蜂蜜等,既補脾肺之氣,又補脾、 肺之陰(yin),如枸杞子(zi)既(ji)補(bu)腎陰(yin),又補(bu)腎陽(yang)。一般(ban)來說,平補(bu)法多(duo)適用于(yu)多(duo)數人(ren)的日(ri)常保健,藥膳食補(bu)均可在日(ri)常生(sheng)活中(zhong)補(bu)足。
一般指使(shi)用(yong)偏涼或(huo)瀉(xie)實作用(yong)的食物進行補益, 適用于偏(pian)于實熱體質的人群, 或夏秋季食(shi)用。如小(xiao)米、 蘿卜、 冬(dong)瓜、 西瓜、 梨等偏于寒涼的食物有(you)清熱通便作用, 能促(cu)進胃腸蠕動, 增強吸收功能, 可以瀉中求補、 祛實補虛。
清(qing)補法(fa)是食用補而(er)不滋膩礙胃(wei)(wei)、性質平和或偏寒(han)涼的(de)食物,有時也以(yi)瀉(xie)實(shi)性食物祛除實(shi)證,如清(qing)胃(wei)(wei)熱、通利(li)二便,加(jia)強消化吸(xi)收(shou),推陳(chen)而(er)致新,以(yi)瀉(xie)中求補。常用的(de)清(qing)補食物以(yi)水果(guo)、蔬菜居多,包括(kuo)蘿卜、冬瓜(gua)、西瓜(gua)、小(xiao)米、蘋果(guo)、梨、黃花(hua)菜等。
一般指使用溫熱(re)性食物進行補益, 適用(yong)于因陽氣(qi)虛弱而(er)有畏(wei)寒肢冷、 神疲乏力等癥狀的(de)人群, 或(huo)冬(dong)春季(ji)食用。 如(ru)羊肉、 狗肉、 河(he)蝦、 海蝦、大棗、 龍眼肉等偏溫(wen)的食(shi)物就有溫(wen)補(bu)腎(shen)陽、 御寒增暖、 增強性功能等作用(yong)。
溫補(bu)法(fa)通(tong)常是食(shi)用(yong)溫熱性食(shi)物(wu)進行補(bu)益的(de)方法(fa),適用(yong)于陽虛或(huo)(huo)氣陽虧損,如肢冷(leng)、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長而頻或(huo)(huo)水腫(zhong)等癥患者(zhe),也常作為普通(tong)人的(de)冬令進補(bu)食(shi)物(wu)。常用(yong)的(de)如核桃仁、大棗、龍(long)眼肉(rou)、豬肝、鱔(shan)魚、海蝦等。
滋補藥(yao)大多味甘,可(ke)補益療虛(xu)、扶正祛(qu)邪,有(you)助于緩解(jie)氣、血、陰、陽諸不足,具有(you)增強(qiang)體質(zhi)的作(zuo)用(yong)。
阿膠、熟地黃、女貞子等中藥,屬于滋補藥,這類藥物內含較多的油性或膠質類成分,拿在手上,會給人一種黏糊糊的感覺。不過,一般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喝滋補中藥,否則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腹瀉。
峻(jun)補(bu)法適應于大(da)病(bing)初愈者、身(shen)體非常虛(xu)弱者,這類人一(yi)般食物已未能挽回,需要請(qing)中醫(yi)師對(dui)證配(pei)制(zhi)補(bu)益中藥,如野(ye)山(shan)參、胎盤(pan)(紫河車)、鹿茸(rong)、鹿鞭、巴戟(ji)天、淫羊藿等(deng),這些藥物往往藥效猛烈,服用不當容易(yi)產生嚴重后(hou)果;而且需要醫(yi)師先(xian)調理患者脾胃(wei),然后(hou)才(cai)能進補(bu),否則(ze)就會“虛不受補”。因(yin)此(ci),普(pu)通人(ren)萬萬不可擅自(zi)購買配制。
申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