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shuo)一(yi)個傍(bang)晚,白沙先生坐在圭峰山玉臺(tai)寺前邊的一(yi)塊大石頭上看書,信手折斷(duan)一(yi)株白茅,露出一(yi)束柔軟而(er)富(fu)有(you)彈力的白毛,竟與寫字的毛筆十分(fen)相似。
他心(xin)中大喜,立即摘(zhai)了一把(ba)白(bai)茅回家,第二天拿出來(lai)曬干,用(yong)木棰輕輕砸(za)爛,又放在蜆灰水里(li)浸了幾個時(shi)辰,去囊(nang)后再曬干做成筆(bi)。
白沙先生用茅筆蘸上墨水(shui),吸墨飽滿;寫一(yi)個(ge)“筆”字,筆畫硬朗(lang),飛白生動(dong),還帶有剛陽之氣。
他難掩驚喜(xi)地賦詩抒(shu)懷:“茅(mao)君(jun)稍用事(shi),入手稱(cheng)神工。”詩中的(de)“茅(mao)君(jun)”就是他對茅(mao)龍筆(bi)的(de)昵稱(cheng)和敬稱(cheng)。
自(zi)此之(zhi)后,“茅君(jun)”陪(pei)伴他近20年,陳白沙的(de)(de)(de)書法(fa)藝術(shu)也以雄(xiong)健之(zhi)氣而獨樹一(yi)幟。他有幾句通(tong)俗易懂的(de)(de)(de)談論書法(fa)的(de)(de)(de)話,恰(qia)好可(ke)以說明以茅龍筆書寫(xie)的(de)(de)(de)特點:“動上有靜,放而不(bu)放,留而不(bu)留……拙(zhuo)而愈(yu)巧,剛而能柔,形立而勢奔……”傳(chuan)統的(de)(de)(de)書法(fa)觀念在嶺南大儒(ru)這里轉向,一(yi)種率真、自(zi)然(ran)的(de)(de)(de)情感支配著他手中之(zhi)筆,灑脫、自(zi)然(ran)、錯落、超妙的(de)(de)(de)意趣通(tong)過茅龍筆的(de)(de)(de)律動,躍然(ran)紙上。
這種(zhong)蒼勁峭(qiao)拔(ba)的(de)書(shu)法,一掃當時朝野已趨(qu)于(yu)程式的(de)妖(yao)媚萎靡的(de)書(shu)風,著名書(shu)法家麥(mai)華三在《嶺南書(shu)法叢譚》說,“白沙先(xian)生以茅龍之(zhi)(zhi)筆,寫蒼勁之(zhi)(zhi)字,以生澀醫(yi)甜(tian)熟,以枯峭(qiao)醫(yi)軟弱,世人(ren)耳目,為(wei)之(zhi)(zhi)一新”,是以“震(zhen)動(dong)中(zhong)原”。
用茅龍筆書寫的(de)書法(fa),由于沒有筆鋒,筆畫中留有空隙,形(xing)成(cheng)其他書法(fa)難有的(de)“飛白”,筆畫頓挫、拙(zhuo)重,別具(ju)一(yi)格(ge)。
白沙茅(mao)龍筆以新會(hui)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圭峰茅(mao)草(cao)為主要材(cai)料,經選裁(cai)、錘(chui)砸(za)、浸泡、刮青(qing)削(xue)草(cao)、捆(kun)扎裝飾等多道(dao)工序成(cheng)筆。
要注意的是,對(dui)于不同季節的茅草,浸泡時間不同,要憑(ping)豐富的經驗控制時間。
時間過長,草料變色,破壞茅(mao)草的纖維,影響(xiang)筆(bi)的使(shi)用壽命;時間不夠,影響(xiang)筆(bi)的使(shi)用效(xiao)果。
由(you)于茅(mao)龍筆的(de)創制,開創了茅(mao)龍書法藝(yi)術(shu),震撼(han)了書法界。
用茅(mao)龍筆書(shu)(shu)寫的書(shu)(shu)法,“一洗元代以來(lai)柔(rou)弱(ruo)萎靡的書(shu)(shu)風”,樹立了(le)嶺南書(shu)(shu)法史上的重(zhong)要地位。
白沙先生的“茅龍書(shu)”“奇氣(qi)千萬丈”,留下“茅龍經典(dian)”20多(duo)件,其代表作《慈元廟(miao)碑》、《種蓖麻詩卷》等(deng)都是精品中之精品,國家珍貴文物。
白(bai)沙茅龍筆古(gu)樸雅致(zhi),筆鋒(feng)修長,極富彈性(xing);筆觸蒼澀(se),牽絲飛白(bai)相(xiang)得益彰,宜(yi)于行草書(shu)(shu)體,亦可勾勒山(shan)(shan)水書(shu)(shu)畫,麥華三、關山(shan)(shan)月(yue)等書(shu)(shu)畫家的一部分作品都借助于它(ta)創制出來。
不但本鄉(xiang)本土書(shu)畫(hua)家喜愛,而(er)且受到海外朋友及國際友人(ren)的高度贊(zan)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