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烏(wu)魚是四川省(sheng)內江(jiang)市(shi)(shi)(shi)的(de)(de)一種特色經濟魚類,主(zhu)要分布于內江(jiang)市(shi)(shi)(shi)中 區(qu)境內烏(wu)龍河(he),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工養殖(zhi)和繁殖(zhi)。2004年,內江(jiang)市(shi)(shi)(shi)中區(qu)政府(fu)在永安(an)建設集白烏(wu)魚繁殖(zhi)、養殖(zhi)為一體的(de)(de)省(sheng)級水產(chan)(chan)良原種場(chang),取名為“永安(an)白烏(wu)魚”。白烏(wu)魚養殖(zhi)在內江(jiang)市(shi)(shi)(shi)中區(qu)逐步形(xing)成了(le)(le)規(gui)模化生產(chan)(chan),形(xing)成了(le)(le)一條(tiao)魚帶動(dong)一個產(chan)(chan)業的(de)(de)良好(hao)發展(zhan)形(xing)勢。 2010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以(yi)2010年第134號(hao)公告,批準對(dui)內江(jiang)市(shi)(shi)(shi)中區(qu)“永安(an)白烏(wu)魚”實施地(di)理(li)標志產(chan)(chan)品(pin)保護。這是內江(jiang)市(shi)(shi)(shi)中區(qu)獲得(de)的(de)(de)首個國家地(di)理(li)標志保護產(chan)(chan)品(pin)。
產地范圍
永安(an)白(bai)烏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hu)產地范圍為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qu)(qu)永安(an)鎮(zhen)、凌家鎮(zhen)、伏龍鄉(xiang)、沱(tuo)江鄉(xiang)、鳳鳴鄉(xiang)、朝(chao)陽(yang)鎮(zhen)、白(bai)馬鎮(zhen)、靖民(min)鎮(zhen)、全安(an)鎮(zhen)、龔家鄉(xiang)等10個鄉(xiang)鎮(zhen)現轄行政(zheng)區(qu)(qu)域。
形態特征
白(bai)甲烏鱧體(ti)(ti)色(se)白(bai),身(shen)體(ti)(ti)呈棒形,頭(tou)部(bu)扁平,頭(tou)部(bu)鱗(lin)片(pian)較大,尾部(bu)鱗(lin)片(pian)細,背鰭(qi)條47,臀鰭(qi)條38,側線鱗(lin)63,鰓耙數13,脊椎骨55,體(ti)(ti)長為體(ti)(ti)高的7.8~8.2倍。
技術要求
(一)種源。
烏鱧(Ophicephalus argus)。
(二)養(yang)殖環境。
養殖水溫22℃至(zhi)32℃,溶氧≥3mg∕L,pH值6.5至(zhi)8.5,水體透明度(du)≥30cm。
(三)成魚養殖技術。
1. 放養(yang)(yang)要求:放養(yang)(yang)規格(ge)(ge)≥10cm,規格(ge)(ge)大(da)小必須一致,單(dan)養(yang)(yang),放養(yang)(yang)密度為2至3尾/平方(fang)米(mi)。
2. 餌料:投喂(wei)永安白烏魚專(zhuan)用配合飼料,配方中(zhong)秘(mi)魯魚粉52%、鮮魚肉25%、豆餅10%、面粉8%、其(qi)他5%。
3. 成魚捕(bu)撈:飼養周(zhou)期(qi)在2齡以上(shang),捕(bu)撈時間在每年10至12月份,捕(bu)撈規格≥800g/尾。
4. 環(huan)境(jing)、安全要求:飼養環(huan)境(jing)、疫(yi)(yi)情疫(yi)(yi)病(bing)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xing)國家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