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
位(wei)于(yu)浙(zhe)江,是舟山群島1390個(ge)島嶼中的一個(ge)小(xiao)島,形似蒼(cang)龍臥海(hai),面積近(jin)13平方公里。
有“海天佛國”、“南海圣(sheng)境”之稱(cheng)。
普陀(tuo)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于唐代。
日僧慧鍔從五(wu)臺山(shan)請(qing)得觀(guan)(guan)音(yin)(yin)(yin)像(xiang)回國,途經(jing)普陀山(shan)海面時觸新羅礁受阻,于(yu)潮音(yin)(yin)(yin)洞登岸,留佛像(xiang)于(yu)民宅中(zhong)供奉(feng),稱“不肯(ken)去觀(guan)(guan)音(yin)(yin)(yin)院”,觀(guan)(guan)音(yin)(yin)(yin)道場自此始。
普(pu)濟寺(si),法雨(yu)禪(chan)寺(si),慧(hui)濟禪(chan)寺(si),是普(pu)陀山最(zui)著名的三大寺(si)。
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shi)青陽縣境(jing)內,素(su)有“東(dong)南(nan)第一山”之稱。
九華山(shan)成為地藏道場始(shi)于中晚唐。
傳說唐(tang)開(kai)元末,金地藏卓(zhuo)錫九華,圓(yuan)寂后,肉身不壞,于是被辟為(wei)地藏菩薩靈跡。
現存佛寺78座。
著(zhu)名的有甘露寺(si)、化(hua)城(cheng)寺(si)、祈園寺(si)、旃檀(tan)林、百(bai)歲宮、肉(rou)身寶殿(dian)、上(shang)禪堂(tang)、慧(hui)居寺(si)、古拜經臺、天臺寺(si)等。
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
位于(yu)山西省忻州(zhou)市五臺縣境內。
五臺山與眾不同的五個臺頂,形成獨特的自然奇(qi)觀(guan)。
五臺(tai)山成為文殊道場起(qi)源于(yu)《華(hua)嚴經》的描述,但具體形成大(da)概在隋代之前。
現(xian)存寺(si)廟(miao)90余(yu)座。一大(da)特點是漢傳(chuan)佛教與藏傳(chuan)佛教并存。
漢傳佛寺成為(wei)青廟(miao),藏(zang)傳佛寺稱(cheng)為(wei)黃廟(miao)。
南禪寺(si)(si)、巖山(shan)寺(si)(si)、廣濟(ji)寺(si)(si)、佛光寺(si)(si)、顯通寺(si)(si)等為著名佛寺(si)(si)。
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
位于中國四川省樂山(shan)市峨眉山(shan)市境(jing)內。
普(pu)賢信仰在山(shan)中傳播大概始(shi)于(yu)三國時期。
景區內現存寺廟30處。
報國寺(si)(si)、伏虎寺(si)(si)、清音(yin)閣(ge)、萬年寺(si)(si)、洪椿坪(ping)、仙峰(feng)寺(si)(si)、洗象池、華藏寺(si)(si)是峨(e)眉(mei)著(zhu)名的八大寺(si)(si)。
峨眉(mei)山金頂佛光是著(zhu)名的(de)奇觀。
彌勒菩薩道場-雪竇山
位于(yu)浙江省(sheng)寧(ning)波市奉化區溪口(kou)鎮西北。
雪竇山成為彌勒道(dao)場(chang)始(shi)于五代時的布袋(dai)和(he)尚(shang),傳(chuan)說他是彌勒轉世,弘法道(dao)場(chang)主要在(zai)雪竇山,因此流傳(chuan)。
雪竇寺是雪竇山(shan)的著(zhu)名(ming)寺廟。
大勢至菩薩道場-狼山
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南郊。
是全國八小佛(fo)教名(ming)山(shan)之首、“江(jiang)海第一山(shan)”。
狼山成為大勢(shi)至菩薩道場始于唐(tang)代(dai),
傳(chuan)說大圣菩薩僧伽(jia)(西游記(ji)中的(de)國(guo)師王(wang)菩薩)開始于此(ci)供奉大勢至菩薩,因此(ci)流傳(chuan)。
廣教寺是山中(zhong)名寺。圓通殿供奉(feng)4.5米高的(de)大(da)勢(shi)至菩(pu)薩像。
天冠菩薩道場-支提山
位于福建省(sheng)寧德市城(cheng)西北50公里。
天冠菩薩(sa)(sa)出自(zi)《華嚴經》,是主導人間福慧莊嚴的(de)菩薩(sa)(sa)。
支提山成為(wei)道場始于唐代(dai),有(you)高麗法師元(yuan)表背負華(hua)嚴經至此(ci),發現那(nei)羅(luo)延窟,驚為(wei)天冠菩薩說法地,由此(ci)成名(ming)。
華嚴寺是支提(ti)山名寺。
韋馱菩薩道場-天目山
地(di)處(chu)浙(zhe)江省西北部臨安市(shi)境內。
天(tian)目山(shan)何時(shi)成為韋(wei)陀(tuo)道(dao)場不十分確定。民(min)間(jian)傳說韋(wei)陀(tuo)菩薩化(hua)身行腳僧,在天(tian)目山(shan)創建伽藍,并顯現(xian)武士金身,自此(ci)流傳。至少在宋代時(shi)即(ji)有韋(wei)陀(tuo)顯圣傳說。
禪源寺為(wei)山中名寺,中有韋(wei)陀殿,單(dan)獨供奉韋(wei)陀菩薩。
伽藍菩薩道場-玉泉山
位于湖北省當陽市(shi)城西南12公里。
傳說(shuo)隋代天臺宗高僧智者(zhe)大(da)師(shi),在此度(du)化三國(guo)關羽的陰魂,成為(wei)佛(fo)教護法伽(jia)藍,由此得名。
玉泉(quan)山有玉泉(quan)寺,是(shi)佛教天臺宗祖庭之(zhi)一(yi)。
迦葉菩薩道場-雞足山
位(wei)于于云貴(gui)高原滇(dian)西北賓川縣境內西北隅,是中(zhong)國漢傳藏(zang)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
有“華(hua)夏(xia)第(di)一佛(fo)山”等(deng)美譽。
迦葉是佛(fo)陀十大弟子之一(yi),號稱頭陀第(di)一(yi)。
大雄寶殿中常作為釋迦牟(mou)尼的肋侍。
相傳(chuan)佛(fo)祖(zu)釋迦牟尼(ni)涅槃之后,弟子迦葉僧,抱(bao)金(jin)襤袈(jia)裟, 攜舍利佛(fo)牙入定雞(ji)足山(shan),留形住世。
祝圣寺是(shi)保存最(zui)為(wei)完好(hao)的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