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ke)爾(er)沁(qin)潮爾(er)史(shi)(shi)(shi)詩(shi)流行(xing)于(yu)內(nei)蒙(meng)古東部的(de)通遼(liao)市、興安(an)盟一(yi)(yi)帶,是(shi)蒙(meng)古史(shi)(shi)(shi)詩(shi)的(de)一(yi)(yi)種(zhong)(zhong)地方性傳統。科(ke)爾(er)沁(qin)潮爾(er)史(shi)(shi)(shi)詩(shi)用一(yi)(yi)種(zhong)(zhong)叫潮爾(er)的(de)古老(lao)弓弦樂器伴奏,由專門史(shi)(shi)(shi)詩(shi)藝(yi)人——潮爾(er)奇,以自拉自唱的(de)形式(shi)進行(xing)說唱表(biao)演。內(nei)容講述天神脫(tuo)胎(tai)下凡,生長為可汗(han)和英雄,與危(wei)害(hai)人間的(de)惡魔——蟒古思進行(xing)戰斗,保衛(wei)(wei)家鄉、捍衛(wei)(wei)和平的(de)故事。
音樂曲調自(zi)成體(ti)系(xi),共9套20多首,并且在演述中可以自(zi)由(you)變化。
科爾沁(qin)潮(chao)爾史(shi)詩曲目曾有數(shu)十(shi)部之多,其中“十(shi)八部蟒古思因·烏力格(ge)(ge)爾”是一種大型的(de)(de)串聯系列史(shi)詩,是由18部相對獨立卻互(hu)相關聯的(de)(de)史(shi)詩所構成,其規(gui)模(mo)和篇幅可(ke)與(yu)著名(ming)的(de)(de)《格(ge)(ge)斯爾》和《江(jiang)格(ge)(ge)爾》并駕齊驅。
潮爾,一種古(gu)(gu)老(lao)的(de)弓弦(xian)(xian)樂器,主要用來為(wei)史(shi)詩(shi)或敘事民(min)歌(ge)伴(ban)奏,雙弦(xian)(xian),定弦(xian)(xian)有四度(du)和五度(du)兩種,音(yin)(yin)色古(gu)(gu)老(lao)淳厚,泛音(yin)(yin)豐富(fu),具有極(ji)其多(duo)樣化的(de)音(yin)(yin)樂表現(xian)力(li)。
科(ke)爾沁潮爾史(shi)詩(shi)歷史(shi)悠久,分布區域廣闊,受眾廣泛;其(qi)風(feng)(feng)格(ge)獨特(te)(te),技藝(yi)自成(cheng)體系,具(ju)有(you)極強的(de)藝(yi)術表現力。它將敘事、抒情、吟誦揉為一體,風(feng)(feng)格(ge)古樸蒼勁(jing)、粗獷豪放(fang),并與草原民族特(te)(te)有(you)的(de)語言(yan)、歷史(shi)、宗(zong)教、心理、世界觀(guan)(guan)、生(sheng)(sheng)態觀(guan)(guan)、人生(sheng)(sheng)觀(guan)(guan)、風(feng)(feng)俗習慣(guan)等緊(jin)密(mi)地維(wei)系在一起,集(ji)中地體現出草原文化的(de)特(te)(te)色與特(te)(te)征。
科爾(er)沁潮(chao)爾(er)史(shi)詩是蒙(meng)古族(zu)(zu)英雄史(shi)詩的(de)一種地方性傳統,是內蒙(meng)古自治區(qu)科爾(er)沁地區(qu)尚存的(de)唯一一種活態(tai)傳承的(de)長篇史(shi)詩。其內容講述宇宙轉換,世界沉浮(fu)的(de)故事,闡述人(ren)類物種的(de)起源,思(si)想意識的(de)形成和社會秩(zhi)序的(de)建構等內容,表達了人(ren)類講求真理、主持正義(yi)、維護和平、和諧共存的(de)美好愿望(wang)。伴(ban)奏樂(le)(le)(le)器潮(chao)爾(er)作為(wei)蒙(meng)古族(zu)(zu)最古老且最具代(dai)表性的(de)樂(le)(le)(le)器,充分(fen)表現(xian)了蒙(meng)古族(zu)(zu)人(ren)民在樂(le)(le)(le)器學(xue)、聲學(xue)、工藝學(xue)、音樂(le)(le)(le)學(xue)方面(mian)的(de)綜合性特征。
布仁初古拉所掌握(wo)的20部科(ke)爾(er)(er)沁(qin)潮爾(er)(er)史詩(shi)雖然被完好地(di)保留了下來,但是(shi)由于科(ke)爾(er)(er)沁(qin)潮爾(er)(er)史詩(shi)復雜的宗教(jiao)和民俗(su)意義(yi)功能,在當今社會文化背景下,已無法在短時間(jian)里重建其固有的生(sheng)存語(yu)境。他被聘請為客座教(jiao)授,一方面通(tong)過(guo)教(jiao)育平臺,招(zhao)收專業學(xue)生(sheng)的形式以傳承,另一方面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穩(wen)步推進科(ke)爾(er)(er)沁(qin)潮爾(er)(er)史詩(shi)在農村(cun)牧區的再生(sheng)和重建。
一(yi)百年(nian)多(duo)來(lai),隨著蒙古族社會(hui)文化的變遷,英(ying)雄(xiong)史(shi)(shi)詩藝術(shu)趨于(yu)衰微,到了上世紀90年(nian)代,內蒙古境內絕大多(duo)數活態史(shi)(shi)詩傳統基(ji)本消亡。與其它地(di)區史(shi)(shi)詩一(yi)樣,科爾(er)沁(qin)潮爾(er)史(shi)(shi)詩曾一(yi)度被學界認為(wei)已經失去其活態傳承。
經(jing)過深入的田野調查(cha),2005年我(wo)們發現(xian)了科爾(er)沁潮(chao)爾(er)史詩(shi)所(suo)知唯一傳承人布仁初古拉以及(ji)承載于他身(shen)上(shang)的20部科爾(er)沁潮(chao)爾(er)史詩(shi)。
這對蒙(meng)古史(shi)詩的搶救、保護、傳承工作(zuo)來(lai)說(shuo),具有重要(yao)的發(fa)現價(jia)值和歷(li)史(shi)性(xing)意(yi)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