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銀杏,陜西省漢中市(shi)特產,全國農(nong)產品地理標志。
漢中(zhong)為銀杏(xing)(xing)適生區,漢中(zhong)各地分布著(zhu)大量的銀杏(xing)(xing)古樹。漢中(zhong)銀杏(xing)(xing)葉片肥厚,呈扇(shan)形、葉柄(bing)細(xi)長(chang),兩面淡綠,干葉橙黃;漢中(zhong)銀杏(xing)(xing)果核(he)灰白(bai),橢圓飽滿,棱線分明(ming),表皮光(guang)滑,果仁黃亮溫潤,口感軟糯,細(xi)膩綿(mian)香。2018年9月5日,中(zhong)華人(ren)民共(gong)和國農業農村(cun)部批準對“漢中(zhong)銀杏(xing)(xing)”實(shi)施(shi)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bao)護。
漢(han)(han)中銀杏農產品地理標(biao)志(zhi)地域保護范圍(wei)為陜西省漢(han)(han)中市所轄漢(han)(han)臺區、南鄭區、城(cheng)固縣(xian)(xian)、洋縣(xian)(xian)、西鄉縣(xian)(xian)、勉(mian)縣(xian)(xian)、寧強(qiang)縣(xian)(xian)、略陽縣(xian)(xian)、鎮巴縣(xian)(xian)、留壩縣(xian)(xian)、佛坪(ping)縣(xian)(xian)共計11個縣(xian)(xian)(區)176個鎮(街(jie)道)。地理坐標(biao)為東經105°30′-108°16′,北緯(wei)32°08′-33°53′,總保護面積20000公頃。
漢(han)中銀杏(xing)葉片肥厚,呈扇形、葉柄(bing)細長(chang),兩面淡綠,顏色鮮亮,干葉橙黃;漢(han)中銀杏(xing)果核(he)灰白(bai),橢圓(yuan)飽滿(man),棱(leng)線分(fen)明(ming),表皮(pi)光滑,果仁黃亮溫潤,口感軟糯,細膩綿香。
2007年,留壩(ba)縣銀杏種植15000畝,農民(min)人均40余株。
2010年,漢中市共(gong)有銀杏(xing)910萬(wan)株,近300萬(wan)株銀杏(xing)結果(guo),產白果(guo)約60萬(wan)千克。
2010年,留壩縣玉皇廟鄉(xiang)銀(yin)杏種植面(mian)積累計達(da)到8642畝,200畝以上示范園達(da)到26個,全(quan)鄉(xiang)采摘銀(yin)杏葉1000余畝,活(huo)葉達(da)200余噸,產值近20萬元。
2010年,略陽縣栽(zai)植(zhi)銀杏(xing)335萬(wan)株,面積(ji)達6600多公頃。
2013年,寧強縣銀杏采葉園種(zhong)植(zhi)面積達1.2萬畝。
2016年,漢中(zhong)市留(liu)壩縣銀杏(果(guo))種植面(mian)積1480公(gong)頃(qing),產白果(guo)680噸。
2016年,寧(ning)強縣銀(yin)杏(xing)采(cai)葉園(yuan)6萬余畝,銀(yin)杏(xing)青干葉產量達(da)8000余噸。
2018年,漢中(zhong)市產漢中(zhong)銀杏(果)3000噸,漢中(zhong)銀杏(葉(xie))60000噸。
2018年(nian)9月5日,中華(hua)人(ren)民共和國農(nong)業農(nong)村(cun)部批準對“漢中銀杏”實施國家農(nong)產品地理標(biao)志登(deng)記保護。
中(zhong)國栽培利(li)用(yong)銀(yin)杏歷史(shi)悠久,從(cong)20世(shi)紀80年代以來,銀(yin)杏栽培由一個樹(shu)(shu)種(zhong)發展(zhan)為(wei)(wei)一個產業。漢中(zhong)為(wei)(wei)銀(yin)杏適生區,漢中(zhong)各(ge)地分布(bu)著大(da)量的銀(yin)杏古樹(shu)(shu)。漢中(zhong)市將銀(yin)杏樹(shu)(shu)用(yong)于城市綠化。
20世紀90年代開始(shi),漢中(zhong)市各(ge)級領導(dao)和(he)各(ge)地都將發展銀杏作(zuo)為振興山區經濟(ji)及扶貪開發的(de)(de)重點項目來抓。通過長(chang)防長(chang)治、退(tui)耕還林、扶貪開發、流域(yu)治理、銀杏基地建(jian)設等重點項目的(de)(de)實施(shi),漢中(zhong)銀杏得到的(de)(de)發展。
2004年,留壩縣玉皇廟鄉晏家墳(fen)村成立農民銀(yin)杏協會,以此(ci)輻(fu)射帶動周邊10個村銀(yin)杏產業發(fa)展。
2006年,城固(gu)縣盤(pan)龍鄉(xiang)引資(zi)建立銀杏基地2000公頃。
2007年4月(yue),留壩縣(xian)被中國林學會(hui)銀(yin)杏分會(hui)命名為全國銀(yin)杏栽植(zhi)基地縣(xian)。
2007年,留壩(ba)縣被中國(guo)林學會(hui)銀杏(xing)分(fen)會(hui)授予全國(guo)銀杏(xing)種植示范基地。在銀杏(xing)產業發(fa)展中,留壩(ba)縣通過采取政府引導、政策扶(fu)持、建立基地等多種措施,不斷擴大銀杏(xing)種植規模(mo),建成以玉皇廟鄉(xiang)為主的銀杏(xing)示范基地。
2010年,留(liu)壩縣(xian)玉皇廟鄉(xiang)在種植銀(yin)杏苗木的同時,鄉(xiang)政府與(yu)西北農林科技大學(xue)等科研(yan)機構聯系研(yan)發銀(yin)杏產品。
2010年(nian),為(wei)了(le)加速銀(yin)(yin)杏(xing)基(ji)地(di)建(jian)設,提高銀(yin)(yin)杏(xing)生產的(de)技術(shu)(shu)水平,漢中(zhong)市(shi)成(cheng)立(li)漢中(zhong)市(shi)銀(yin)(yin)杏(xing)研究(jiu)會,略陽縣(xian)(xian)成(cheng)立(li)銀(yin)(yin)杏(xing)技術(shu)(shu)指導站,寧(ning)強(qiang)縣(xian)(xian)成(cheng)立(li)干果技術(shu)(shu)指導中(zhong)心,留壩等縣(xian)(xian)成(cheng)立(li)銀(yin)(yin)杏(xing)協會,專門從(cong)(cong)事銀(yin)(yin)杏(xing)發(fa)展規劃和技術(shu)(shu)指導工(gong)作。漢中(zhong)市(shi)林(lin)業科學研究(jiu)所先(xian)后引進了(le)22個(ge)(ge)國內外銀(yin)(yin)杏(xing)優良(liang)(liang)品種,從(cong)(cong)中(zhong)篩選(xuan)出了(le)適合本(ben)地(di)種植(zhi)發(fa)展的(de)品種6個(ge)(ge),并從(cong)(cong)當地(di)實生銀(yin)(yin)杏(xing)中(zhong)選(xuan)出了(le)3個(ge)(ge)優良(liang)(liang)單株,建(jian)立(li)了(le)良(liang)(liang)種采穗圃和示范。
2010年,漢中銀杏各縣種植基地和資源已初具規模。
2013年,寧強縣是銀杏樹的(de)適生區(qu)。依托該縣地(di)域優勢,引導農(nong)戶(hu)興建銀杏采葉園,將銀杏列入(ru)中藥(yao)材產(chan)業發展的(de)重點。
2016年,“寧強銀杏(xing)葉(xie)(xie)”順利(li)通(tong)過國家級生態原(yuan)產(chan)地(di)產(chan)品保護現場評定,為該縣銀杏(xing)葉(xie)(xie)產(chan)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