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珠產區平均緯度最高、氣候、土壤條件極佳,造就塔拉珠在哥斯達黎加最著名、也是一般公認最優秀的咖啡大產區,三水河(Tres Rios)是塔拉珠產區內著名的小產區。精品咖啡世界中最著名的哥斯達黎加單一莊園咖啡是年產量僅十六萬磅的塔拉珠區拉米妮塔(La Minita)莊園。哥斯達黎加的氣候條件截然不同,徹底顛覆了一年四季的分類,這里只有兩個季節,4月到12月為冬季,降雨多,12月底到下一年4月為干季,也稱為夏季。首都圣何塞的年平均氣溫最低為15℃,最高為26℃;沿海地區的氣溫相對來說比較高,加勒比海地區的夜平均溫度為21℃,日平均溫度為30℃。
1、Villa Sarchi
Villa Sarchi 是 Bourbon 種群的自然突變,其單基因突變導致植物生長變小,稱為「矮化」 。該品種于 20 世紀 50 年代或 60 年代在哥斯達黎加阿拉胡埃拉省的西北部地區被發現,隨后在那里進行了血統選擇。雖然1974年由 IHCAFE 引入洪都拉斯,但在哥斯達黎加以外沒有廣泛種植,它以能適應最高海拔條件和耐受強風而聞名。
2、Sarchimor
Sarchimor 是 Villa Sarchi 與帝汶(Timor)雜交出來的品種,由于帝汶(Timor)帶有羅布斯塔的基因,因此薩奇穆爾(Sarchimor)對(dui)于咖(ka)啡葉(xie)銹病(bing)具(ju)有顯著的抵抗(kang)力(li)。
哥斯達(da)黎加是以(yi)咖(ka)啡種(zhong)植(zhi)的(de)(de)海拔高度決(jue)定咖(ka)啡分級,一般來(lai)說咖(ka)啡櫻桃在(zai)不同的(de)(de)海拔下熟(shu)成的(de)(de)時(shi)間不一樣,較(jiao)高海拔地區的(de)(de)咖(ka)啡豆密度更高、更硬。
水洗處理法將篩選后的咖啡櫻桃放入脫皮機,初步去除其果皮和果肉。將帶著殘留果肉果膠的咖啡生豆放入水中,讓其發酵約24小時。發酵后,將帶有羊皮紙的咖啡生豆放入流動水槽中清洗,去除其果肉與果膠。清洗后晾曬咖啡豆或借助烘干機讓咖啡豆干燥,讓含水率降低至12%左右,最后去除咖啡生豆的羊皮紙。
塔拉珠咖啡入口是甜橙的酸甜感,中段堅果、巧克力風味明顯,焦糖回甘持久,以及帶著些杉木的香氣,整體均衡。
水溫:90-91度
研磨度:BG#6m(細砂糖大小/20號篩碗篩粉到80%)
粉水比例:1:15
粉量:15克
沖煮手法:
第一段注入30克水量進行30秒悶蒸,接著注入95克(電子秤顯示125克左右),約1分鐘注入完畢,當水位降到粉層2/3處注入剩余的100克(電子秤顯示225克左右),約1分40秒注入完畢。2‘03”滴濾完成,移開濾杯,完成萃取。
哥(ge)斯(si)達黎加(jia)為全(quan)球第14大咖啡生產(chan)國,全(quan)球市占率(lv)約1%,哥斯達黎加的火山土壤十分肥沃,而(er)且(qie)排水(shui)性好,是(shi)中美洲(zhou)第(di)一(yi)個因商業(ye)價值而(er)種植咖(ka)啡和香(xiang)蕉的國家。咖(ka)啡和香(xiang)蕉是(shi)該(gai)國的主(zhu)要出口商品。
1779年(nian)咖啡首次(ci)從古(gu)巴帶(dai)往哥斯達黎(li)加種植(zhi)。1808年咖啡首次進(jin)行(xing)商業生(sheng)產,并于1820年首次出口。
1825年哥斯達黎加政府(fu)實行免稅政策,并于1832年實行「耕種咖(ka)啡(fei)者有其田」,鼓勵民眾開始(shi)種植(zhi)咖(ka)啡(fei),從這時起咖(ka)啡(fei)產業在(zai)哥斯(si)達黎加快速(su)發展。1843年(nian)哥(ge)斯達(da)黎加咖(ka)啡首(shou)度出(chu)口到英國,并于1860年(nian)成功銷往美(mei)國。
1900年代巴西,洪都拉斯(si)、危地(di)馬拉紛紛加入了咖啡(fei)市場的(de)競賽(sai),咖啡(fei)市場的(de)價格競爭日漸激(ji)烈。哥(ge)(ge)斯(si)達黎加的(de)國家咖啡(fei)協會,哥(ge)(ge)斯(si)達黎加咖啡(fei)研究(jiu)所(ICAFE),成(cheng)立于1933年。該組(zu)織協助咖啡業(ye)的商業(ye)和農(nong)業(ye)發展(zhan)。
1945年第(di)二次世(shi)界大戰(zhan)為(wei)哥(ge)斯達(da)(da)黎(li)(li)加(jia)的咖啡產業帶來重大的改變,以往哥(ge)斯達(da)(da)黎(li)(li)加(jia)是(shi)英(ying)國(guo)最大的咖啡豆供應(ying)國(guo),但是(shi)隨(sui)著戰(zhan)爭(zheng)爆(bao)發(fa),英(ying)國(guo)停止進口(kou)哥(ge)斯達(da)(da)黎(li)(li)加(jia)的咖啡豆,形成重大的打擊(ji)。
1980年代一(yi)場咖(ka)啡(fei)樹的瘟疫襲卷了中美洲的咖(ka)啡(fei)農場,造成數百萬棵的咖(ka)啡(fei)樹死亡,對咖(ka)啡(fei)產業又是(shi)另一(yi)次打擊,一(yi)直到90年代中期,咖啡產量雖(sui)然大幅回升(sheng),但價(jia)格(ge)卻不復(fu)以往。
哥斯達黎加在1989年通過(guo)了一項法律(lv),禁止農民種植羅布斯(si)塔。這意味著只有種植出高質量(liang)的阿拉比卡咖啡才能在市(shi)場站(zhan)穩腳(jiao)跟。
2000年雖然咖(ka)(ka)啡(fei)豆產值(zhi)沒有(you)以(yi)往(wang)來(lai)的(de)高,但咖(ka)(ka)啡(fei)在哥斯達(da)黎加仍然處于蓬勃發展的(de)階段,咖(ka)(ka)啡(fei)農(nong)各自(zi)投注資(zi)金(jin)擁(yong)有(you)自(zi)己的(de)采收(shou)后(hou)處理設(she)備,因此得以(yi)自(zi)行處理大部(bu)分的(de)咖(ka)(ka)啡(fei),咖(ka)(ka)啡(fei)農(nong)對(dui)各自(zi)的(de)咖(ka)(ka)啡(fei)與風格(ge)擁(yong)有(you)更多掌控權,咖(ka)(ka)啡(fei)產量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