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蕁麻疹外治療法
(1)蠶沙、紫草各適(shi)量(liang),水煎趁(chen)熱(re)外洗,每日1次(ci)。
(2)地膚子適量,水煎(jian)趁(chen)熱外洗(xi),每日(ri)1次。
(3)茵陳、路路通各適量,水煎(jian)趁熱外洗,每日1次。
(4)蠶沙、食鹽各200g,放入鍋中炒熱,裝布袋內,熱熨背部、胸(xiong)腹或四肢,每(mei)(mei)日1次,每(mei)(mei)次1—2小時。
(5)野菊(ju)花500g,蒸熱(re)后裝布袋內,熱(re)熨背部、胸(xiong)腹或(huo)四肢,每(mei)日1次,每(mei)次2—3小時。用于風熱(re)相(xiang)搏證。
(6)大蒜苗(miao)30g,蟬蛻3g,鳳(feng)凰衣(即雞蛋殼內衣)10g,用(yong)水(shui)煎煮,外洗,每日1次,每次1—2小時。用(yong)于蕁(qian)麻(ma)疹(zhen)皮疹(zhen)顏色淡紅者。
(7)鮮枸杞葉適量,搗爛,揉擦皮疹,每日1次,每次1~2小(xiao)時。用于蕁麻疹皮疹顏色淡紅(hong)者。
小兒蕁麻疹飲食療法
(1)使君子瘦肉山楂湯
原料:使(shi)君子(zi)9克(ke)(ke),瘦(shou)豬(zhu)肉90克(ke)(ke),山楂18克(ke)(ke)。
制用法:將山楂(zha)洗(xi)凈(jing)煎湯(tang),再(zai)把使君(jun)子(zi)去(qu)殼(ke)留肉。豬肉洗(xi)凈(jing),加入使君(jun)子(zi)一(yi)起剁(duo)成肉泥(ni),制成麻雀蛋大小肉丸,放(fang)人(ren)開水中煮熟,加入山楂(zha)汁。也可(ke)在(zai)湯(tang)中加少許(xu)使君(jun)子(zi)殼(ke)同煮。吃肉丸飲(yin)湯(tang)。
功效:祛風健脾。適用于蕁(qian)麻疹。
(2)當歸黃芪烏蛇湯
原料:當歸25克,黃芪50克,烏梢蛇1條,豬油、鹽、姜各適量。
制(zhi)用法:將當歸、黃芪紗布包;烏梢蛇去頭、皮和內(nei)臟,與藥包共加(jia)水(shui)煮至蛇肉爛熟,去紗布包,加(jia)豬油、鹽、姜調味。分(fen)3—4次服。吃蛇肉飲(yin)湯。
功效:活血養(yang)血,祛風止癢。適用于蕁麻疹。
(3)韭菜廿草飲
原料:韭草150克,甘草10克。
制用法:韭菜洗凈切段與甘(gan)草同入(ru)鍋中,加水適(shi)量(liang)煎煮20分鐘,棄渣取汁。每日2次,每次1劑。
功(gong)效:行氣(qi)理(li)血。主治風寒型蕁麻疹,遇(yu)寒尤劇(ju)者。
(4)山楂肉丁
原料:山楂30克(ke),瘦豬肉(rou)300克(ke),紅花10克(ke)。
制用法:山(shan)(shan)楂洗凈,瘦豬肉切丁,油炸紅花后去(qu)渣,加(jia)入肉丁煸炒(chao),加(jia)佐料后入山(shan)(shan)楂,炒(chao)熟即可(ke)。
功效:活(huo)血通絡。方(fang)中(zhong)山(shan)楂酸(suan)甘溫,化(hua)瘀散滯;紅花甘溫,活(huo)血通脈;豬肉甘平,滋陰潤(run)燥。適(shi)用(yong)于陰血不(bu)足型蕁麻疹。
(5)綠豆刺蒺藜湯
原料:綠豆100克(ke),刺蒺藜15克(ke),蜂蜜適(shi)量。
制(zhi)用法(fa):將(jiang)刺蒺藜紗布(bu)包(bao),與綠(lv)豆同(tong)煮湯,以蜂蜜調味(wei)。食綠(lv)豆飲湯,分2—3次服完(wan)。
功(gong)效:祛風清熱(re)止(zhi)癢。適用于蕁麻疹。
(6)黃芪栗子雞
原料:老(lao)母雞(ji)1只,黃芪50克,栗子100克,蔥白(bai)20克,生姜10克。
制(zhi)用法(fa):母雞開膛洗凈(jing)去(qu)內臟,栗子去(qu)皮(pi)洗凈(jing),蔥(cong)白(bai)切段,與黃芪同燉。
功效:益氣固表,祛風散寒。
附注:母雞甘溫(wen),溫(wen)中(zhong)益(yi)氣;黃(huang)芪固衛御風;栗(li)子甘溫(wen),補血益(yi)氣;蔥白辛溫(wen),發表(biao)通陽;生姜辛溫(wen),發表(biao)散寒。適(shi)用于(yu)風寒型蕁麻疹。
蕁(qian)麻疹大多發病(bing)突然,嚴重情況下可(ke)能累及粘(zhan)膜。如(ru)果消化(hua)道受影響,可(ke)發生上(shang)腹疼(teng)痛、惡心(xin)、嘔吐等;如(ru)果呼(hu)吸(xi)系統(tong)受影響,可(ke)出現呼(hu)吸(xi)困(kun)難、胸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