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圣濟總錄》
配方:人參、山藥、白術各25克,黃酒500克
制法:
1、將藥粉(fen)碎,用紗布(bu)袋包好。
2、黃(huang)酒倒入砂鍋(guo),加入紗布藥(yao)袋,文(wen)火(huo)(huo)煮沸(fei)片刻,離火(huo)(huo)冷卻,加蓋密封,置陰(yin)涼處。
3、三日后開封。每日空腹溫飲(yin)10-15毫升,每日三次。酒(jiu)喝(he)完之后,藥渣曬干,每次用溫(wen)開水送服(fu)6克。
功效:補元氣,健脾胃,適用于體虛氣弱,面黃肌瘦,頭發枯黃脫落。或年老體弱,中氣不足。
來源:《養生四要》
配方:天冬、麥冬、熟地、生地、山藥(yao)、蓮肉(rou)、紅棗各等分,米(mi)酒適量。
制法:將藥材在米酒中浸泡7天(tian),每(mei)天(tian)服10-15毫(hao)升。
功效:安神,益精,用于陰精不足,須發早白,失眠健忘,早衰。此酒益陰(yin)精而延年(nian)益壽(shou),黑須發(fa)而葆(bao)春,安神志而常清,取“為此春酒,以介(jie)眉壽”之義(yi)。陽(yang)虛(xu)體冷(leng)之人不要服。
來源:《本草綱目》
配方:黃精、蒼術各200克,枸杞根、側柏葉各(ge)250克,天冬150克,酒(jiu)曲,糯(nuo)米適量
制法:
1、先將中藥(yao)熬煮取汁,加酒曲(qu)。
2、糯米(mi)蒸熟(shu),與藥汁酒曲混合(he),密封(feng)保暖(nuan),兩周可食。
3、每次15毫升(sheng)左右(you),日2-3次。方(fang)中的(de)枸杞根,也可用枸杞子代替。
功效:凡(fan)屬氣虛(xu)(xu),脾濕,陰虛(xu)(xu)血燥,頭發枯黃變白,肌膚干躁易癢,心煩急(ji)躁,少眠者可(ke)用,健脾去濕,烏(wu)發,潤血燥。
來源:《太平圣惠方》
配方:熟地400克,懷牛膝(xi)、南五加皮200克,酒曲180克,糥米2.5千克。
制法:
1、糥米(mi)洗凈蒸熟,瀝半干,倒(dao)入(ru)壇中。
2、中藥加水在砂鍋(guo)中煎至3.5千(qian)克,冷后倒入壇(tan)中,加入酒曲末,攪勻,加蓋密(mi)封,放在保溫處(chu)。
3、兩周(zhou)后開封,有酒味表明已熟,濾去(qu)糟渣即可。每次溫(wen)飲15-20毫升,一日三次。
功效:補精血,益筋,烏須(xu)發,治人年未至四十,頭發盡白(bai),腰膝酸軟,顏面無華(hua)。
來源:《普濟方》
配方:女貞子90克、旱蓮草30克,黃酒(jiu)500克
制法:女貞子與旱蓮草粉碎,裝入瓶中,再倒入黃酒,密封置于陰涼干躁處。七月之后可食,每次15-20毫升,日2-3次。
功效:補肝(gan)腎、滋養(yang)陰血,明目(mu),烏發(fa),適用于肝(gan)腎陰虧所致(zhi)的頭暈目(mu)眩,腰膝無力,須發(fa)早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