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莢蟶原產地(di)區我國(guo)(guo)沿海,目(mu)前主要分布(bu)于(yu)中國(guo)(guo)、日本(ben)、朝(chao)鮮、印度、越南、菲律賓(bin)、印度尼(ni)西(xi)亞等地(di)。
小莢蟶殼(ke)(ke)呈橢圓(yuan)形,殼(ke)(ke)質薄,前(qian)端明顯大于(yu)后端。前(qian)、后緣(yuan)(yuan)圓(yuan),腹(fu)緣(yuan)(yuan)中部微凹。殼(ke)(ke)頂位于(yu)前(qian)方(fang)(fang),韌帶凸出,黑褐色(se)(se)。殼(ke)(ke)表黃白色(se)(se)或灰白色(se)(se),被黃褐色(se)(se)殼(ke)(ke)皮。生長線細(xi)密。殼(ke)(ke)內面灰白色(se)(se),殼(ke)(ke)頂下(xia)方(fang)(fang)有1條向腹緣(yuan)延伸(shen)的縱肋(lei)。鉸合部短小,具主齒3枚。前閉殼肌(ji)痕近梨形,后閉殼肌(ji)痕近三角形。
小(xiao)莢蟶生活于潮間(jian)帶至淺海30余米水深的海底,底質(zhi)為軟泥或泥沙,濾食浮游生物及有機(ji)碎屑。
小莢蟶繁殖盛期是每(mei)年的4月底至5月初(chu),殼長3cm左右(you)的(de)雌性成熟個(ge)體(ti)最多(duo),產卵可達10萬粒左(zuo)右(you),卵徑約(yue)60μm。在鹽度20,水溫(wen)21~22℃,pH7.8的條(tiao)件下(xia),受精(jing)卵經過28h發育(yu)至D形(xing)幼(you)蟲。26℃時胚胎的存活率(lv)和(he)孵化率(lv)最高,鹽度21~36之(zhi)間(jian)胚(pei)胎的存活率(lv)和孵化率(lv)差(cha)異不大(da)。溫度對幼(you)蟲生長發(fa)育影響(xiang)明顯,18℃和30℃,幼蟲不能存活,22℃組幼蟲(chong)存活率最高,但(dan)生長速度(du)慢于26℃。鹽度(du)對幼蟲生長影響明顯,鹽度(du)為16時,幼(you)蟲存(cun)活(huo)率最(zui)高,但生(sheng)長速度略慢,隨著鹽度升高,存(cun)活(huo)率略有下降(jiang)。金藻和小球藻是浮游幼(you)蟲前期生(sheng)長適宜(yi)的單胞藻餌(er)料。
小莢(jia)蟶肉中的水分(fen)、蛋白質(zhi)、脂肪(fang)和灰分(fen)含量分(fen)別為(wei)87.06%、8.70%、1.22%和2.50%,必需氨基酸占(zhan)氨基酸總(zong)量的37.21%,氨基酸分為59.0;并富含鈉(3959)、鉀(1802)、磷(1219)、鈣(513.7)、鎂(479.1)、鐵(tie)(80.73)、鋅(13.81)、錳(2.82)等多種無機元素(單位:(mg/100 g 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