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靈堂(tang),原名景林堂(tang),為一座(zuo)基(ji)督教堂(tang),位于(yu)上海市(shi)虹口區昆(kun)山路(lu)135號(hao),總面(mian)積為1067平方米。景靈堂(tang)建成于(yu)民國十(shi)三年(1924年),可容1500余人。
景靈堂(tang)(tang)從主立面看是典型的(de)羅(luo)馬風格,內部被分為(wei)三層,一層作為(wei)小禮拜堂(tang)(tang),二樓有(you)通高兩層的(de)大(da)廳(ting)。
1994年2月15日(ri),景靈堂被(bei)公(gong)布為第二批上海優秀歷史(shi)建筑(zhu)。1994年3月18日(ri),景靈堂被(bei)上海市列為市級建筑(zhu)保(bao)護單位。
地址:景靈堂位(wei)于上(shang)海(hai)市(shi)虹口(kou)區昆山(shan)路135號
交通:上海市乘地鐵(tie)10號(hao)線(xian)至四川北(bei)路下(xia)3口出,步(bu)行即可到達。
乘上海(hai)(hai)公交(jiao)13路、510路到(dao)(dao)海(hai)(hai)寧(ning)路吳淞路站下(xia)車(che),步(bu)行即可到(dao)(dao)達(da)。乘63路到(dao)(dao)海(hai)(hai)寧(ning)路四川北路站下(xia)車(che),步(bu)行即可到(dao)(dao)達(da)。
清(qing)光緒八(ba)年(nian)(1882年(nian)),美國監理會傳教(jiao)士(shi)林(lin)樂知在虹(hong)口一(yi)帶購(gou)進大片(pian)土地,并在昆山路開設中西書院。書院的底(di)層設禮(li)拜堂,稱中西書院傳教(jiao)站(即景林(lin)堂前身)。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qian),景(jing)林堂的牧師分別由(you)傳教士林樂知(zhi)、潘慎文、葛賚恩擔任。
光緒三(san)十二年(1906年),開始由(you)中(zhong)國人任牧師。唐沐三(san)為第一位華人牧師,以后(hou)有袁(yuan)恕庵、李仲(zhong)覃、江(jiang)長川(chuan)、俞止齋(zhai)、孫(sun)彥理、戴(dai)仰欽(qin)等擔任。
民國十一年(nian)(1922年(nian)),由信(xin)徒(tu)捐(juan)資建造景林堂。
民國十三年(1924年),景林(lin)(lin)堂落(luo)成,建(jian)造在原中西書院對面,取名(ming)景林(lin)(lin)堂,以(yi)示(shi)景仰林(lin)(lin)樂知(zhi)之意(yi)。
民國二十六年(nian)(nian)(1937年(nian)(nian))8月13日,淞滬會戰(zhan)開始,虹口(kou)區一度(du)陷入戰(zhan)爭(zheng)區域,景靈堂被日軍(jun)強占,禮拜(bai)中(zhong)斷(duan)八年(nian)(nian)。
民(min)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景(jing)靈(ling)堂得以重光,信徒回到本堂禮拜。
1958年,上海基督(du)教實行宗派聯合,原有的教堂隨之合并(bing),景林(lin)堂為(wei)虹口區聯合禮拜場所之一。
1966年,“文(wen)化大革命(ming)”開始,景(jing)靈堂(tang)受到(dao)沖擊,堂(tang)內設施全遭破(po)壞(huai),景(jing)林(lin)堂(tang)的(de)禮(li)拜(bai)活動中止,教堂(tang)被(bei)工廠占用。
1979年9月,景林堂(tang)恢(hui)復禮拜,先在(zai)武進路(lu)滬北(bei)會堂(tang)舉行(xing)宗(zong)教(jiao)活(huo)動。
1980年9月(yue),主(zhu)日禮拜遷到景(jing)(jing)林堂(tang)(tang),宣(xuan)告開放(fang),并將堂(tang)(tang)名改為(wei)景(jing)(jing)靈堂(tang)(tang),以示中國信徒(tu)景(jing)(jing)仰圣靈之意。
景靈(ling)堂有2層和3層樓(lou)(lou)房(fang)各1幢。主樓(lou)(lou)3層,底層為辦(ban)公室(shi)、會議室(shi)和小聚會堂。2樓(lou)(lou)為大禮拜堂,有800多(duo)(duo)個坐椅。3樓(lou)(lou)為聽講處,有300多(duo)(duo)個座(zuo)位。2層樓(lou)(lou)房(fang)為外(wai)賓(bin)接待室(shi),牧師辦(ban)公室(shi)和工作人員居住之用。
景靈堂主樓(lou)坐南朝(chao)北,為(wei)磚木結構三層,總面(mian)積(ji)為(wei)1067平方米。從外主立(li)面(mian)看是典型的(de)羅馬風格(ge),北立(li)面(mian)及西立(li)面(mian)上的(de)尖拱(gong)(gong)窗(chuang)為(wei)哥特(te)式。平面(mian)拉丁十字(zi)形,主入(ru)口立(li)面(mian)為(wei)三個對稱(cheng)排列(lie)的(de)山墻構圖;中間(jian)大山墻有貫通(tong)兩層的(de)尖拱(gong)(gong)窗(chuang),其下(xia)部有三葉拱(gong)(gong)帶飾(shi),兩旁為(wei)扶壁柱;北立(li)面(mian)及西立(li)面(mian)上的(de)尖拱(gong)(gong)窗(chuang)為(wei)哥特(te)式;內部被分為(wei)三層,二層為(wei)禮(li)拜(bai)堂,兩邊有側(ce)廊,后部有架空(kong)樓(lou)座,三樓(lou)為(wei)樓(lou)廳,可(ke)容納1500余人(ren);底(di)樓(lou)為(wei)景林小(xiao)學,為(wei)上海(hai)教(jiao)堂的(de)特(te)色。
景靈(ling)堂(tang)主(zhu)堂(tang)內圈由八根鋼柱支撐,中央拱形屋頂與東西兩側屋頂的(de)落差處,設有兩邊對稱的(de)成排窗戶,增添了內部透光與通風的(de)效果。外墻為(wei)清水紅磚砌筑,屋頂鋪(pu)灰色(se)平瓦(wa)。
景(jing)靈堂每星期日早(zao)晚舉行(xing)3次禮拜,平時每周有查經班、禱告會、青年(nian)聚會、老年(nian)團(tuan)契、讀經識字班、唱詩班活(huo)動(dong)等。
1998年(nian)12月,景靈堂在冊信徒(tu)9179人,全年(nian)參(can)加禮拜人數達384000人次。
1995年,景靈堂唱詩(shi)班參加(jia)"上(shang)海之春(chun)"音樂會演(yan)出(chu),獲得好評。
1997年(nian)7月,在(zai)(zai)上海市宗教(jiao)界慶(qing)祝香港(gang)回歸祖國(guo)歌詠(yong)比賽中,景(jing)靈堂唱(chang)詩班的(de)演唱(chang)獲(huo)第一名。同年(nian)9月12日(ri),第四屆基(ji)督教(jiao)代表大(da)會大(da)會在(zai)(zai)景(jing)靈堂召開,出(chu)席代表260人(ren)。
2002年9月14日,第五屆基督教(jiao)代表大會(hui)在景靈(ling)堂召開,出席代表261人。
2005年始(shi),景靈(ling)堂每月(yue)第三(san)主日晚堂開設圣樂崇拜,邀請各區詩(shi)班前來(lai)獻唱。
2006年,景靈堂(tang)增設同(tong)聲傳(chuan)譯功能(neng),為(wei)外賓禮(li)拜提供服務。
2007年,景靈堂被評(ping)為上海市(shi)第一(yi)批文(wen)明宗(zong)教(jiao)場所。同年10月27日,第六屆基督教(jiao)代(dai)表大會在景靈堂召開,出席代(dai)表199人。
蔣介石,宋(song)慶(qing)齡姐妹三(san)人與她們的父母都(dou)是景林(lin)堂的信徒。宋(song)慶(qing)齡之(zhi)父為監理(li)會牧師,故宋(song)氏兄弟姐妹常來景林(lin)堂做禮拜,大堂內設有(you)宋(song)慶(qing)齡之(zhi)母專(zhuan)座(zuo)。
1994年2月15日,景靈(ling)堂被公布為第二批上(shang)海優秀歷史建筑。
1994年3月18日,景靈堂(原景林堂)由上海市人(ren)民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筑保(bao)護單(dan)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