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板栗地方特有品(pin)種有20多個,其(qi)中軟刺(ci)早、二新早、黃栗浦(pu)3個品種于(yu)1997年被安徽省林木良種審定(ding)委員會審定(ding)為優良品種,其特點是豐產性能好、上市(shi)早、耐貯藏(zang)、風味佳,大的栗子每千(qian)克40個左右。久負(fu)盛名的(de)三元大紅袍板(ban)栗(li)(li)具有栗(li)(li)子一(yi)大、二紅、三發光的(de)特征(zheng),能切片制肴,為席中珍品。
20世紀八(ba)九十年代,板栗列入寧國(guo)開(kai)發性(xing)農業和農業產業化(hua)的重點項目,在市域東中部地區(qu)建設(she)板栗林基地。據2012-2014年(nian)調(diao)查,全市板(ban)栗種植(zhi)面積約(yue)6萬(wan)畝,以中溪、梅林(lin)、寧墩、霞西等鎮最多,其(qi)中梅林(lin)鎮有2萬(wan)余畝。
宋(song)代(dai)蘇頌《圖(tu)經(jing)本草》記(ji)載,“栗(li)處(chu)處(chu)有(you)之,而兗州、宣州者最勝”。
清嘉慶(qing)《寧國(guo)府(fu)志》載,“素(su)稱‘宣城栗子’即寧國(guo)產,沙埠最(zui)良”。
1989年,沙埠鄉被(bei)省林業廳授予(yu)“板栗之(zhi)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