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內分布
中國(guo)海南島和西沙(sha)群島。
2、國外分布
西從(cong)紅(hong)海和東非的(de)莫桑比克起,向東到加羅林群(qun)島和湯加群(qun)島,南到澳大利亞西北部,北到琉球群(qun)島。
烏參體呈圓筒形,長(chang)約300mm。背腹(fu)面明顯可別,口偏于腹(fu)面,具觸手20個(ge)。肛門端位,周圍有(you)明顯(xian)5個(ge)鈣質齒,體壁厚,背(bei)面散(san)布一(yi)些不(bu)規則(ze)小疣足,腹面管足排(pai)列為(wei)3縱帶(dai),背(bei)面體(ti)壁骨片為細長桿狀體(ti),兩端和兩側帶(dai)分枝(zhi),此外還有少數小形不完全的花紋(wen)樣(yang)體(ti),腹面體(ti)壁內的花紋(wen)樣(yang)體(ti)簡單,分枝(zhi)像X形(xing)體。酒精標本(ben)為栗(li)子褐(he)色(se),加工后干海參為黑褐(he)色(se),并有明顯的(de)皺紋,"烏皺參"的名稱或(huo)許由此而來。
烏參生活(huo)在珊(shan)瑚(hu)礁內,從潮間帶到水深(shen)10m處,最深可達30m。
由于捕撈過度和珊(shan)瑚(hu)礁破壞,烏參種(zhong)群數(shu)量(liang)下(xia)降非常明顯,現已被《中國(guo)物(wu)種(zhong)紅色名錄》列(lie)為瀕危動物(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