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shang)海路天(tian)主(zhu)(zhu)教(jiao)堂(tang)也(ye)稱為(wei)漢口圣若瑟堂(tang),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區(qu)上(shang)海路16號(hao),為(wei)天(tian)主(zhu)(zhu)教(jiao)漢口教(jiao)區(qu)主(zhu)(zhu)教(jiao)座堂(tang)。教(jiao)堂(tang)于1874年(nian)動工,1876年(nian)落(luo)成(cheng)。耗(hao)資12萬(wan)法朗。
1866年,意(yi)大利傳(chuan)教(jiao)士明位篤主(zhu)教(jiao)從英租界工部(bu)局購地皮(pi)6044平方(fang)米(mi),委(wei)托另一意(yi)大利教(jiao)士余(yu)作(zuo)賓修建(jian)教(jiao)堂,系羅馬巴西利卡(ka)式建(jian)筑風格(ge)。教(jiao)堂平面(mian)布局為拉丁(ding)十(shi)字形,兩層磚(zhuan)木結構,整體長40米(mi),寬(kuan)為26米(mi),堂內(nei)(nei)三拱廊的中間正廳寬(kuan)14米(mi)。后側左右各有圓形塔式鐘(zhong)樓1座,堂頂十(shi)字架處(chu)高(gao)22米(mi)。建(jian)筑面(mian)積1024平方(fang)米(mi),內(nei)(nei)設祭臺5座,可同時(shi)容納1000多人做彌撒。因本堂奉耶穌的義(yi)父若(ruo)瑟(se)(se)為主(zhu)保,所以它(ta)在教(jiao)內(nei)(nei)被稱(cheng)為圣若(ruo)瑟(se)(se)堂。堂區前(qian)院為教(jiao)堂和(he)主(zhu)教(jiao)公署,后院為武漢修女院。
20世紀(ji)初,天(tian)主教鄂(e)東(dong)教區活動中心由(you)武昌(chang)移至漢口。1923年(nian)劃分教區時(shi),該堂成為漢口主教座(zuo)堂。1944年(nian)12月10日,美(mei)軍轟炸武漢時(shi),教堂和主教府(fu)被(bei)炸毀一部分,1948年(nian)修(xiu)復。1956年(nian)再次維修(xiu)。“文革”中該堂被(bei)封閉。1980年(nian)4月重新開堂。現為武漢市(shi)天(tian)主教會(hui)教務活動中心。教堂內現在主教1人,神(shen)父2人,修(xiu)女2人,信(xin)徒(tu)600余人。平日每天(tian)清晨做(zuo)彌撒。有教友百余人參(can)加。星期天(tian)早晚有彌撒4臺,逢大節日時(shi),進堂人數達(da)2000人以上。